第二届UNESCO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发表《黄山倡议》
9月14日下午,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黄山市闭幕。作为此次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大会发表《黄山倡议》。
《黄山倡议》指出天-空-地传感技术的应用高度发展,可以支撑关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管理和规划。同时,这些技术将在名录遗产地制定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黄山倡议》呼吁UNESCO、中科院遥感地球所(RADI)、中国UNESCO全国委员会、UNESCO相关计划国家委员会负责协调世界遗产公约、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IGGP)的工作;呼吁名录遗产地管委会整理、归纳和宣传名录遗产地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栖息地和物种分布格局上产生的变化,并倡导建立模型来更好地指导遗产地及其周边陆地和海洋景观应对气候变化;鼓励国家之间展开合作建立名录遗产地数据信息库,实现信息全球共享,探讨将RADI提出的“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名录遗产联系起来的可能性;呼吁在UNESCO及有关缔约国范围内,将空间技术应用在自然文化遗产上的成熟经验和对其的管理与监测相结合,尤其要在具有多项UNESCO名录遗产桂冠的名录遗产地,协调好遥感应用与教育、科研、保护和管理等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此前大会期间,与会人员对《黄山倡议》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与修改。在大会闭幕式上,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常务副主任洪天华对会议情况及会议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回顾,对会议主办方、承办方及广大工作人员、志愿者等表示衷心感谢。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宋生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雅加达办事处主任可汗、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考古遗产管理科学委员会主席科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地质专家组主席禹卿植等分别讲话,认为此次大会卓有成效,必将进一步提升名录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大会期间,UNESCO及相关机构官员与专家代表获赠黄山市中小学生书画作品。
为期3天的UNESCO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以“UNESCO名录遗产?气候变化?空间技术”为主题,由HIST、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主办,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办。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约余名空间技术专家,世界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UNESCO世界地质公园政策协调与管理专家及实践者,城市与国土资源机构管理人员参加此次大会。
附:第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
名录遗产·气候变化·空间技术
黄山倡议
目前,全球共有UNESCO余处世界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UNESCO世界地质公园,覆盖数十亿公顷的陆地、淡水、海滨地区和海洋,以及一些受人类生活影响的城市、乡村与文化景观。这些地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而它们本身及周边地区更是数百万人类的家园。
上述世界遗产地、世界生物保护圈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存在将对制定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特别是在执行年12月通过的《巴黎气候变化协议》和实现联合国在年9月颁布的《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中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简称“SDG”)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包括教育宣传、科学研究、防灾减灾、土地资源利用等。在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的框架下,UNESCO名录遗产地区拟将在旅游方面展现如何采用新的手段适应气候变化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卫星、空中和地面传感技术的应用在采集、分析、解释数据上取得了高度发展,可以支撑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管理和规划。同时,这些技术将在UNESCO名录遗产地制定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年9月11日至15日期间,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约余名空间技术专家,世界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UNESCO世界地质公园政策协调与管理专家及实践者,城市与国土资源机构管理人员,相聚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黄山市。在36场报告会、专题会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未来行动计划的思路。与会者注意到黄山及其合作伙伴初步开发的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可持续旅游景区评测体系。第二届黄山对话会与会人员还承诺就UNESCO名录遗产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信息、知识和经验交流上进一步增进合作。
年9月11日至15日,在中国黄山市参加第二届“UNESCO名录遗产·气候变化·空间技术”黄山对话会的专家、决策者与实践者们:
感谢HIST(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RADI(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第二届黄山对话会,并希望能够继续合作,争取未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对话会。
认识到世界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UNESCO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实践及学习场所的潜力,有针对性地将其用于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旅游规划、灾害防御和监测、加强遗产地地区和人民之间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上的交流等方面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强调了天-空-地传感技术和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应用技术的作用,这些技术可以用来重建和了解历史气候变化、建模并预测现在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下UNESCO名录遗产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
号召UNESCO、HIST、UNESCO全国委员会、UNESCO相关计划国家委员会负责协调世界遗产公约、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IGGP)的工作,号召UNESCO名录遗产地管委会依托UNESCO名录遗产:
记录和宣传历史气候变化的知识,尤其是可利用世界地质公园的优势很直观地展现这些变化。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当地社区和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后果及其对人民和社会的影响的认知;
记录和传播UNESCO名录遗产及其周边陆地和海洋景观面临自然和人为灾害风险方面的信息和数据,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后果对这些地区带来的风险和其脆弱程度。
找出因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后果(如海平面上升)导致难逃衰败或湮灭的文化遗产古迹和文物,并鼓励其使用虚拟现实和其他适合的技术来建立和存储三维图像及其他副本档案,以造福子孙后代;
整理,归纳和宣传UNESCO名录遗产地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栖息地和物种分布格局上正在产生的变化,并倡导其建立模型来更好地指导遗产地及其周边陆地和海洋景观应对这些变化;
鼓励国家之间展开合作建立UNESCO名录遗产地数据信息库,实现信息全球共享。
利用处于全球和地区关键生态系统中的UNESCO名录遗产地,例如用UNESCO名录中世界“第三极”或“喜马拉雅山脉”记录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并预测其未来潜在的发展轨迹及其对经济和人民造成的影响;
探讨将RADI提出的“数字丝路”(DBAR)联系起来的可能性,为“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UNESCO名录遗产建立数字数据库,并提供其他教育及信息产品。
发起或助力在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期间举办研讨会和学习班、开展项目和特别行动计划,用来展现如何利用空间技术改善旅游对特定地方或区域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UNESCO名录遗产地区在旅游方面可以实施的绿色低碳发展新举措;
展示如何利用数据和分析系统进行循证决策和参与式遗产地管理,以协调矛盾的法律和政策,从而在各个层面实现妥善管理。
将UNESCO名录遗产提升为为可持续和适应性社会的典范,使议程成为制定地方和国家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
与基础设施、建筑工程、贸易运输等部门合作,在中国“一带一路”方针的指导下在UNESCO名录遗产地区开展研究和筹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某些原因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威胁,并促进这些遗产地管理当局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民间”科学与文化交流;
与UNESCO名录遗产地合作,开发空间技术衍生的创新通讯资源,包括地图,卫星影像,三维成像和动画等,让到访者了解特定气候变化对任一遗产地区的影响;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有关缔约国范围内,将空间技术应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上的成熟经验和对其的管理与监测相结合,建立一种系统机制;
在具有多项UNESCO名录遗产桂冠的名录遗产地,要协调好遥感应用与教育、科研、保护和管理等活动之间的关系;
与联合国其他有关机构,例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国相关金融机构(绿色气候基金)和科研机构(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合作,探索利用空间技术和其他相关现代技术在UNESCO名录遗产地区开展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和计划。
(注:本倡议原文为英文,中文译文如有疑义,请参考英文)。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四日
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