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滑坡介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马行沟

1.1滑坡概况

新安县马行沟村滑坡地处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的马行沟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51"和北纬34°5232",总面积约为0.km2。该村地处低山区丘陵区,坡地、沟谷遍布,地表多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其下为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石英砂岩地层.滑坡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滑坡最大高程m,相对高差变化明显可达70m,从宏观地形上来看为斜坡地形,整体坡度约47,坡向°;且坡脚与坡底分布有若干废弃洞穴;中部多为耕地、农用地;而上部陡峻,基岩明显出露,斜坡上部植被覆盖率较高。

示意图1.2滑坡周界及形态特征

新安县马行沟村滑坡属典型牵引式土质滑坡,坡向°。滑坡后缘冲沟较发育,深度约10.2m~15.1m。它在平面上类似于簸箕,在剖面上呈阶梯状。地表形态复杂,滑坡区坡面起伏不规则,前坡面较陡,坡度36~59°,中、后坡面较平坦,4级陡坎呈大小不等的平台状分布,坡度18°~35°。同时,滑坡体宽90.2m,长.4m,高m,平均厚度8.9m,体积约×10m,为中型滑坡,滑坡顶高程.2m,坡脚高程约.15m,最大相对高差29.40m。滑体后缘出露明显,地层岩性为砂岩,上覆为5m~15m厚粉质粘土,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坡顶植被覆盖度高;另外,中部滑体一般较平坦,坡体前后边缘为陡坡,坡度大于33°。从滑坡体后缘到前缘,变化缓慢-平缓-凸出-陡峭。

该滑坡边界:通过相关勘查、测绘并结合物探资料确定滑坡边界。滑坡后缘的砂岩出露位置下部平台所产生裂缝位置为界,高程为.2m,前缘位于村民屋后平台,高程为.6m,滑坡左侧以“村村通”公路为界,地表层以洪积物为主,无基岩明显出露地质现象。其右侧又以粉质黏土分布的陡坎为界,二者切割程度均较浅,地表层为洪积物,无基岩出露。

1.3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该滑坡体上部多为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黄土覆盖,其下为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石英砂岩。根据野外2条物探剖面、1条钻探剖面(图1)以及土工试验资料分析,滑坡体土层结构较为清晰,工程地质分层比较明显。根据滑体土、滑带土以及滑床的不同特性,将具有相近特征的土按岩性分层统计。

⑴滑坡体物质结构特征

杂填土:主要分布于滑坡前缘,土体灰黑,含有强风化泥岩块等岩石残核,以粉质粘土为主,偶见生活垃圾,土质松散,透水性良好,层底标高为.33m~.99m,层底深度0.41m~1.52m,厚0.43m~1.57m。

粉质粘土:分布于整个滑坡体上,颜色主要为黄褐色和棕红色。可塑-硬塑,上部疏松,针虫孔较发育,含钙质结核,粒径约1.Om~2.0cm,透水性好;下部土体密实,透水性差.底高程.61m~.37m,底深5.5m~11.2m,层厚3.35m~14.74m。

粉质粘土夹粉细砂:硬塑,灰黄。主要以粉质黏土为主,局部见强风化砂岩,颗粒粒径0.6m~1.5cm,砂质含量达40%,层底标高.70m~.31m,层底深度3.55m~14.75m,层厚2.60m~4.70m。层理不分,粉质粘土、粉细砂、强风化砂岩及少量泥岩颗粒相互夹杂,土质总体较松散,透水性较差,有益于降水的下渗,其抗剪强度低,工程地质性质不稳定。

⑵滑带土物质结构特征

强风化泥岩:灰白、深灰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物质以粘土矿物为主组成,钻进速度慢,其岩芯采取率虽高,但透水性差。层底标高.40m~.55m,层底深度9.5m~17.85m,层厚3.0m~6.55m。该层主要成分有粘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等)、锰铁质及其他有机物等,质地较松软,固结程度弱,重结晶不甚明显。该层透水性差,为良好的隔水层,大气在地下与地表水水作用下,其泥岩呈逐渐膨胀的状土在重力作用下易沿其表面发生位移滑动。

(3滑床物质结构特征

强风化砂岩:灰色,多为中细粒结构,砂质胶结,层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取心率低。ZK1中20m处砂岩孔隙较发育,孔径2m~5cm,该层在区域内分布不均匀,最大出露厚度为10.28m。

中风化砂岩:灰色,中粗粒结构,砂质胶结,块状结构,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等,岩芯破碎、块状,回收率不高,最大暴露厚度为7.3m。

砂质页岩:黄灰色、灰色。上部分布碳质泥岩,煤层埋深29.1m~30.0m;下部为砂质页岩和砂岩,细粒结构,砂质胶结,层状结构,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该层仅在ZK3中可见,最大暴露厚度为8.52m。

石灰岩:灰色。细粒结构,块状结构,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偶见少量石英和长石。岩芯呈柱状块状,长4m~20cm。岩芯回收率低,最大揭露厚度9.23m。下部多为碳质泥岩,黑色-灰色-黑色。细粒结构,层状-厚层状结构,岩芯长柱状,长10.21m~5.35cm,下部为煤层,该层仅在ZK5中可见,最大暴露厚度为3.65m。

1.3滑坡变形特征

该滑坡滑动迹象十分明显,隐患突出。据年3月9日实地调查发现,年9月该坡体曾发生滑动,导致坡体上居住的8户居民45间房屋遭到破坏,无人员伤亡,现居民已搬至坡下居住。该处在年汛期产生的地裂缝及地面错位潸移现象共5处,同部滑塌有2处。地裂缝宽度O.6m~1.2m不等,顺向土体出现错位下移,下移距离为0.55m~2.56m,其裂维长约25m~55m,该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为中型、隐患十分突出,对马行沟村村民造成了直接和潜在的威胁。

2成因及机理分析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马行沟村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人为改造开挖坡脚,再由降雨引发的滑坡灾害。现状条件下其活动性明显的滑坡体主要集中于中部及后缘地段,属于局部活动。

2.1滑坡成因分析

马行沟村滑坡体上居民房屋及地面裂缝,滑坡体发生层内错动等迹象表明,该滑坡体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相关调查、地质勘探资料研判分析,该滑坡体出现拉裂、逐渐变形失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较早时期,马行沟村村民在该滑坡坡脚处开挖窑洞,但年以来,窑洞经常发生坍塌事故,村民在坡脚及坡体上修建房屋,并于年以来出现大量裂缝。可得出:人工加载及人为开挖边坡是引发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

(2)该滑坡体中上部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而农田灌溉又会使地表水下渗,增加了滑坡内土体的含水量,破坏原有土体的应力结构,尤以汛期及暴雨季节为典型,地表水极易沿裂缝入渗,从而使拉张裂缝得到进一步加剧,破坏土体稳定性,造成边坡整体失稳。滑体错位滑动又让滑坡后缘的高度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滑体自重作用又使得土体中应力必须重新分布,从而在局部产生不同规模的滑塌灾害现象。

(3)马行沟滑坡附近有多处露天铝土矿开采场,矿山开采的爆破震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滑坡土体的稳定性,这也是滑坡产生的诱因之一。

2.2滑坡机理分析

经过一系列综合分析,马行沟村滑坡体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4个变形破坏阶段:

(1)坡体坡脚局部失稳产生挤压蠕动阶段: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如削坡、开挖坡脚的建房活动,会让坡体应力过于集中在局部1个或若干个点上,随即剪应力短时间内迅速超过原土体实有的抗剪强度,进一步产生了不可消退与避免的塑性变形—蠕变。塑性区面积区逐步扩大,又导致其局部坡脚坡体向下方顺势出现挤压现象,稳定体与坡体结点二者间会发生破裂甚至拉开,滑坡面上的主裂缝至此正式形成,加之时间的推移,滑动面的形成,滑坡就发展至滑动阶段。但在此以前,整个滑体仍处相对稳定的状态,理论稳定系数≥1。

(2)滑动破坏阶段:当主滑动段第一次失稳时,坡体将向下推压。由于应力作用,坡脚抗滑段坡面将产生纵向和横向凸起膨胀裂缝。拉伸裂缝和凸起裂缝将逐渐连接,整个滑动面将连接,导致位移滑动,滑动区内的土壤将光滑,强度将随着滑动距离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抗滑力将逐渐减小甚至丧失,随着地表水的渗入,滑坡将加速滑动,直至完全破坏。

(3)压密稳定阶段:一旦滑体前缘滑出原滑床,滑动阻力将逐渐增大,滑体重心将进一步减小,孔隙水、静水等压力将逐渐减小.滑坡将缓慢停止滑动并变得稳定。自重将逐渐排出和巩固滑动体,其后部将向前挤压和压缩,并恢复到一定的强度。

(4)临时稳定阶段:当滑坡以不同规模多次滑动时,其势能的降低将逐渐增加前缘阻力,并趋于相对稳定状态,随后进入压实固结的稳定阶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j/12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