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劳动者雪域阿爸夏国良三次进藏支教

                            

怀宁县新安中学党员教师夏国良投身“组团式”援藏支教队伍,倾心付出,成为藏族孩子们的“阿爸”,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一曲藏汉一家的颂歌。他成为安徽省首批、第二批、第三批组团式援藏教师,也是安徽省第三个、安庆市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进藏支教的人民教师。

一种使命,他毅然进藏支教

年,在教育部发起的“万名教师进疆进藏支教”计划号召下,安徽省怀宁县新安中学教师夏国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新疆支教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深知,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

年8月16日,夏国良离开了正上高三的女儿,带着组织的嘱托和家人的牵挂,踏上了援藏的征途,到了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开始了第一年的支教工作。

夏国良对口的支教学校是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坐落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藏民族发祥地——雅砻河畔。该校是自治区级重点高级中学,那里海拔高,氧气含量低,工作当中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就是高原反应,到达西藏山南,初次来到雪域高原的夏国良出现高原反应,身体的不适没有让他萌生退意,而高原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在他所支援的全寄宿制学校,教师宿舍离学校有近4公里远,每天上下班需要步行40多分钟,出行十分不便。但作为援藏教师,夏国良深感责任重大,主动带了两个高三班,还兼任高三年级组的备课组组长。同时,他还积极参加该校师徒结对活动,与高三教师结对合作,定时听课、交流,通过开设夜校班讲座,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当地教师分享,带动、促进当地教师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初入西藏,夏国良发现困难远比想象的多。课堂上,学生互相递东西、喝水、吃东西、做小动作……乱成一片。而且孩子们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不能用汉语顺畅交流和流利朗读,不知道记笔记,也不会整理学习资料,甚至不知道课后要完成作业。这一切让夏国良意识到只有梦想和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合乎时宜的教育理念。于是,夏国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大篇幅减少知识内容,多办板书,反复找学生上黑板练习,同时多做题目和试题订正,再反复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慢慢步入正轨,第一年他所执教的2个高三班从原来的全校排名的第15名和11名上升到第8名和第4名。

一种情怀,他成为“雪域阿爸”

年上半年,由于气候不适,夏国良两颗牙龈出血,他忍着牙痛给学生们上课,但讲话不利索,为了不耽搁学生们学习,他毅然拔掉了那两颗牙。在西藏最艰苦、气候最恶劣的寒假期间,他和援藏的两位援友坚持留在西藏,为西藏的学生们辅导功课,尽管居住的小区停水、停电,夏国良克服各种困难,丝毫没有动摇,而是带着两个援友每天吃方便面,坚持到高三放假。

在支教的日子里,夏国良每一天都在思考:这里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我能为这里的学生们做些什么?他发现,西藏的学生每一位都是“艺术家”,能歌善舞,有清澈的嗓音和美丽的名字,这让他感到很惊讶。他们真诚、热情、豪爽、率直,对心灵和精神的渴求远高于物质,他们同样期望美好幸福的生活。与他们相处,他真诚地付出,真心地教授他们知识,了解他们的性格,于是,很快便和学生们成为了朋友。但西藏学生的教育基础相对较差,又有语言上的障碍,所以想要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只能采取保姆式的教育方法,教学上即打基础又教授新的知识,生活上严格管理,多讲道理,多关心,对于一些困难学生,开展了力所能及的爱心帮扶活动。学生们有事都喜欢找他,有个学生冬天半夜里突然打电话给他说身体不舒服。夏国良立即穿上衣服,顾不上天气寒冷,骑车赶到学生宿舍,背上学生,医院,使学生转危为安。

为了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夏国良一有时间就和学生待在一起,与他们聊天谈心。在两年的援藏工作中,夏国良还无私地资助了三名藏族学生家庭两万多元。

有一次在家访中,发现学生普希德吉家庭十分困难,家里连一件生活电器都没有他感到心里很难过,送上随身带的元现金。第二天,夏国良自己掏出多元钱购买了电饭煲、保温壶、微波炉、水壶等送到学生家中。夏国良还与普希德吉结对帮扶,每次家访都要送上几百元钱。年,普希德吉考取了内地大学,夏国良二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j/11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