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简直就像建在天上一般。而藏区独特的文化则让动物与人和谐共处,再配上没有污染的蓝天和碧水,确实颇有净化心灵的效果,不全是文青的臆想。这样的景象,必须到藏文化中去寻找其精神内核。
请输入标题bcdf
中国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边疆的少数民族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化,这其中尤以藏族创造的文化最为辉煌。在东亚现存的典籍中,藏文的典籍数量仅次于汉文,藏传佛教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拥有上亿信徒,没有西藏的中华历史,注定是不完整的。
但西藏历史非常的神秘复杂,甚至有不少以讹传讹的谣言,笔者试图摆脱网络百科的影响,从原典书籍开始,找寻西藏最真实的历史。
由于拉萨是西藏一千多年的政治中心,本文叙述拉萨的时候,会讲述藏区的历史。今天让我们一同俯瞰这片古老的高原,飞跃人间的都市,来到天上的西藏。
神猴
1
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非常悠久,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大约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海洋,因为一场剧烈的地壳运动,整个青藏高原拔地而起,塑造了中华大地的基本格局。
从此之后,中华大地开始了大河向东流的历史,发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一直不为人所知。
现代考古发现,阿里地区、林芝地区都曾经发现古代人类头骨。然而,因为西藏大多是数千米高的高原,藏族人为何会在这片高原生存,是否生理上有独特之处,历来被世人瞩目,甚至二战的时候西藏还得到了纳粹的注意。
在年,中国考古学家齐福泰曾经在西藏巴颜喀拉山的洞穴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矮小的人类遗迹,就是“杜立巴人”,这些人身材十分矮小,很快此处发掘被以讹传讹为外星人遗址,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新石器的石碟也被讹传为播放器,令人啼笑皆非。这些种种,都显示出人们对于西藏历史的陌生。
其实,西藏古代的一部分先民同样是来自于东非的智人,他们是最早走出东非大裂谷的一群人,是离开非洲的第一批主要的移民潮。
他们走出东非的时间非常早,后来亚欧大陆发生了大洪水,由于受到新走出东非的人类的攻击,这群最早的智人几乎灭绝了,只有两支居住在青藏高原和日本列岛的民族存活了下来,现代Y染色体单倍群技术分析,这群人的分子人类学染色体是D单倍群,有别于新黄种人的O单倍群,D单倍群的人们主要就分布在今天的西藏和日本了,分为以下四大类。
D-M:较早期到达东亚的人群,在西藏、日本等地的D但被群众占将近一半,在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也有较低比例分布。
D1-M15:主要存在于藏族中,在藏族及周边民族较高频。
D2-M55:仅分布于日本,为绳文人的主要成分,在今天的阿伊努人中最高频。
D3-P99:在青藏高原东部,即康区、白马人及纳西族等高频,历史上的氐族也属于此种类型。
关于单倍群D,仍然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相比较新的黄种人,他们身材较为矮小,然而体格健壮。
单倍群D
但这只是今天藏族来源的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藏族,和汉族一样来自于远古的羌族,远古的战争使得他们迁居青藏高原,这两类的融合就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藏族后来称呼今天的西藏叫“藏”,而称呼青海、甘南、川西北叫“安多”,将川西和云南北部称为“康”,安多地区和康区结合起来被称为“多康”,或者“多甘”,这一地区有举世闻名的九寨沟和云南的香格里拉,是藏族的世外桃源。
然而,青藏高原是一片封闭的土地,被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三面包围,只有东部的地区有一处缺口,藏族最早很少走出青藏高原,所以长期以来藏族不为人所知,就这样独立发展着。
藏族形成之后,很长时间和日本人一样,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很少与其他民族来往,也不为人所知,更无文献资料记载。
要窥探藏族的早期历史可谓难上之难,但民族起源神话是一个好的探究面。英国著名人类文学弗雷泽在他著名的代表作《金枝》中说,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该民族早期的历史,或许我们可以从藏族起源神话中一探究竟。
关于藏族的来源,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
神话说,很久以前,西藏的山南地区,气候温和,山林茂密,有一只猕猴在山林中游玩,突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该女子对她一见倾心,与他结为夫妇,两人生了六只小猕猴,逐渐繁衍变成人类。后来老猕猴去看自己子孙的时候,发现他们食物不够,就让他们吃谷物,逐渐猴子退去了毛变成了人,就形成了人类。
这一猴子变人的传说简直和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异曲同工,令人吃惊,后来这一传说被佛教改编成前世今生的传说,但总的来说,传说的主体并没有变化,一直到今天,许多藏族人都相信自己的祖先是猕猴,藏民甚至可以在林芝地区泽当的拉日山指出,猴子当年修行的山洞和采集谷物的山坡。15世纪的藏族学者察巴·贡噶多杰在其名著《红史》中说,藏族出自猴裔,这一传说被藏族公认。
然而,在藏族土生土长的“苯教”中,却流传另外一个传说故事,说世界最初的时候,有一个由五种宝贝形成的蛋,结成了黑卵和白卵,两种卵各生出了白皮肤的男人和青蓝皮肤的女人,两人结婚,就有了现在的藏族。
这一传说在西藏也颇为流行,由于苯教是藏族原生宗教,这一传说曾经被不少人相信为藏族真正的源流神话,后来却被指出,这一卵生神话来自于印度,在印度神话中,大梵天就是从卵中出生的,而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主神湿婆就是青蓝皮肤,象征了土著的达罗毗荼人,白皮肤则象征了雅利安人。
所以说,这一神话是移植于印度,而非藏族本源神话,这说明古代的西藏和印度交流比较密切,甚至吸收了印度人的卵生神话。但藏族的本源神话还是猴子变人的传说。
世界各民族的起源神话中,蒙古族来源自苍狼和白鹿,满族来源自神鹊衔朱果而有孕,日耳曼人认为人类是从树木变成的,希腊神话认为人类的始祖是牛,美洲神话则认为海狸是人类的祖先,中国的瑶族则流传着盘觚(一种神狗)是人类祖先的故事,但只有藏族的族源神话是猕猴,最类似于现代进化论的思想,从藏族猴子变人的神话传说来看,藏族的一部分应该是前文所说的单倍群D的古亚洲人,他们流传着猴子变人的传说,一代代流传下来。
在藏族漫长的历史中,藏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是后来吐蕃王朝的前身,传说雅隆河谷第一代首领名叫聂樨赞普,此人号称天神之子,对部落进行了分组,征服了40个部落,形成了最早的吐蕃王国,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传了32代赞普,直到第33代王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统一西藏。
在这一时期,所谓的吐蕃是一个非常小的城邦国,蜗居在西藏山南地区,在众多小邦中也不算最强大的,早期的吐蕃历史也多以传说为主,不足为述。
那个时候,青藏高原最强大的王国是西藏西部阿里山区的象雄王国。
说西藏,永远不能忽视象雄。因为象雄带来了藏族最原始的信仰——苯教。
苯教
2
象雄王国位于荒无人烟的羌塘高原的核心地带,这一地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阿里地区土地面积有34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日本国的领土面积,然而人口仅有人,还比不上一个小县城,如此荒无人烟的地方居然还能诞生一个国家,令人惊奇。
关于象雄王国,记载很少,甚至很多人觉得是神话传说,然而考古发掘证实了它的存在,象雄得以发展因为它靠近印度克什米尔地区,成为古代丝绸之路南方的一条要道,大量的印度人、波斯人来到象雄,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荣。
象雄文明对西藏文明最大的贡献就是发展出了一种叫做“苯教”的神秘宗教。
“苯”这个字的意思是本源,这一古老的宗教又被称为雍仲本教(Bonismo),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发源自一座名叫“冈底斯山”的山脉,今天这座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山”成为藏传佛教和印度教的神山之一。传说苯教的创始人名叫辛饶·米沃且,听着很陌生的名字,此人事迹也不可考。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说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等。“苯教”也成为了研究西藏永远迈不过去的坎。
那么,神秘的“苯教”究竟讲述了什么呢?
关于世界,苯教认为,世界的由赞(天空)、年(大地)和鲁(地下)三部分组成,世界的本源是天空,天空中有木、火、土、铁、水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都是虚无缥缈的,不断沉浮着。
后来人类诞生了,就是前文所说的卵生神话,同时诞生了一个大白卵和大黑卵,白卵生出了世界之王,黑卵则落到了北方,生出了满身黑光的恶魔,就是魔王,魔王居住在北方黑暗界的地方,光明和黑暗展开了千年斗争,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便有格萨尔王大战北方魔国的故事,可以说,这一神话影响深远。
雍仲本教标志符号
然而,有历史学家指出,苯教的这一神话和波斯一种古代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颇为相似,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光明,世界分为光明和黑暗两大部分。这一宗教由来传入中国被称为“祆教”。
苯教和拜火教的相似是否有某种关联,不得而知,但更多人认为,苯教并不是拜火教的流传,而是藏族本土诞生的宗教,和原始的满蒙萨满教一样,信仰万物有灵,所谓的光明和黑暗只是藏族和波斯两大民族古代神话的某种巧合。
苯教后来还分为了三个教派“笃苯派”、“洽苯派”和“觉苯派”,苯教典籍后来大多被烧掉了,一部分埋入地下,后来被挖了出来,统称为《苯藏法》。
象雄王国称雄数百年后,于年亡于吐蕃王朝。而灭亡象雄王国的松赞干布,就成了统一吐蕃的建立者。关于吐蕃的“蕃”究竟是什么意思,争议十分大,有人认为,吐蕃的“蕃”(bod)是由苯教的“苯”(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的意思是古代藏语的农业。
也有人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的音转。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个词来源自和中亚的交流,本身源于突厥语Tobad,意思是“山庄”,不一而足。
但不管怎么说,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从这个时候开始,吐蕃才有了完整的历史记载。松赞干布迁都拉萨,拉萨成为了西藏至今的政治中心。
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横空出世,令世界诧异。
吐蕃
3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其实并未遭到太大的抵抗,对于刚刚成立的吐蕃王国来说,真正的试金石还未到来。而雪域高原上人口的增长使得松赞干布必须为藏族们取得生存空间,此时的吐蕃已经拥有了今天的西藏和青海南部等土地,松赞干布将眼光投向了接壤的吐谷浑王国。
吐谷浑是一个奇特的国家,虽然建立在青海,然而建立者和主要的人民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北鲜卑慕容氏,原来始祖叫做慕容吐谷浑,和弟弟慕容廆争夺草场,为何防止手足相残,慕容吐谷浑带领部众向西迁徙,跨越千里戈壁,来到了青海湖,定居下来,就此建立了吐谷浑国家,虽然王族一直是鲜卑人,然而数百年下来,子民大多是羌族人了。
这个吐谷浑在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长期保持着独立,到了唐朝,照样堵塞了丝绸之路,还阻碍唐朝和吐蕃的交流,被两方轮流暴打,年,唐朝名将侯君集出征吐谷浑,经过一番血战,吐谷浑称臣投降。年,松赞干布率领大军进攻吐谷浑,此次吐蕃大破吐谷浑,吐谷浑人逃亡到青海湖以北地区,而青海湖以南,80%的青海土地都被吐蕃所有。
经过此战,吐蕃与唐朝有了进一步的接触,松赞干布也有了交好的意思,向大唐请求和亲,迎娶大唐公主。然而,当时的唐朝对于吐蕃知之甚少,一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松赞干布并不认为唐朝不可以战胜,他进攻大唐松州,取得小胜,大唐震惊之下夺回,但也认识到了吐蕃的实力,唐太宗决定化干戈为玉帛,就此和吐蕃和亲,将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松赞干布除了向大唐求亲外,还南下尼泊尔,当时尼泊尔叫泥婆罗国,人们对它的了解更少,泥婆罗的国王西瓦·德瓦一世笃信佛教,根本不理朝政,面对吐蕃的求亲也不予理睬,最终吐蕃大军陈兵边境,尼泊尔同意了松赞干布的求婚,将执政大臣阿穆苏·瓦尔玛的女儿嫁给了赞普,这就是尺尊公主。
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同时下嫁吐蕃,成为一段佳话,松赞干布分别为她们建筑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同时,最大的壮举就是兴建了拉萨的地标性建筑——布达拉宫。
“布达拉”这个名字来自于佛经,其实和浙江舟山的“普陀山”的普陀来源自一个词语,在著名佛经《华严经》中,传说南海有一个光明山,名叫“potalaka”,翻译为“布怛落迦”,这座山上四季如春、树木丛生,像一朵开放的莲花一样,有各种华丽果木的森林,有柔软的香草,葱绿的树林中,白色的飞泉与银色的镜湖,交相映彻,真是一个海上仙山。
这座山究竟在哪里,有不同的说法,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他来到了布怛洛迦山,这座山非常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但这座山绝不是雪山,反而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全是高大的树林,里面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沿着一条河流走到尽头,来到一处瀑布那儿,就能看到观世音菩萨,充满神秘色彩。人们据此排除了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断定这座山在南印度,可能是今天印度西南部的西高止山。
当时的吐蕃已经接触到了佛经,所以在里面选择了“布达拉”这个名字,也是理所应当的。松赞干布在拉萨的红山上建筑了布达拉宫,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一直到今天,布达拉宫成为西藏的一张名片。后来,清朝顺治年间,布达拉宫经过了重建,成为西藏最高政教中心。
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的
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而且还给西藏带来了深远影响,比如文成公主带来的汉地占卜大师说,藏地的地形如同一个卧着的罗刹魔女,吐蕃大地之前如同黑夜般妖魔横行,就在于不信佛,只要在吐蕃大地兴建12座寺庙,就可以镇住魔女,这就是著名的“十二厌胜寺”,很多至今留存,在很多藏地小说中,这样的传说屡见不鲜。而藏传佛教也在吐蕃王朝时期最终形成了。
藏传佛教
年,唐太宗驾崩了,一年之后,统一吐蕃的松赞干布也去世了,然而30年后,文成公主才去世,她为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成公主晚年影响力的衰落影响到了吐蕃和大唐的和平,吐蕃一直想统一青藏高原,向吐谷浑用兵,吐谷浑向唐朝求救。
公元年,面对一直扩张的吐蕃,刚刚消灭了东北高句丽王国的大唐如日中天,派灭亡高句丽的名将薛仁贵出征吐蕃,就此爆发著名的“大非川战役”,那年,薛仁贵率领5万大唐军队来到青藏高原,唐军远道而来,后勤跟不上,适应不了高原的气候,薛仁贵的副将郭待封不听军令,孤军深入,最终被吐蕃名将噶尔·钦陵击败,此战大唐全军覆没,这是薛仁贵一生遇到的最大败仗。
消息传来,大唐举国震惊,吐蕃却越战越勇,先是灭亡了吐谷浑,甚至染指西域,攻占了疏勒和于阗,唐朝和吐蕃在西域进入拉锯战。
最终大唐爆发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情急之下,唐朝向回纥等周边民族求援,看到唐朝的虚弱,吐蕃几次攻入大唐腹地,年,吐蕃攻入唐朝都城长安,虽然15天后就撤出了,却给唐朝带来了巨大伤害。吐蕃后来的扩张史令人瞠目结舌,当然唐朝后来的河湟地区也有很多壮举,比如张议潮的归义军,因本文重点写拉萨,而非吐蕃,就此略过。
总的来说,在唐朝时期,吐蕃和大唐时战时和,也曾有金城公主的和亲,也有过血腥的战争。
讽刺的是,取得“大非川之战”胜利的噶尔家族,最终却被怀疑谋反被杀了,噶尔·钦陵的儿子弓仁带领上千族人投降了唐朝,弓仁被唐玄宗封为拔川郡王,其子诚节继承了爵位,安史之乱的时候,弓仁的孙子惟贞还领兵平叛,与史思明大战,取得“河阳之战”的胜利,这一家族一直生活在唐朝,可以说是大唐少数民族将领中唯一的吐蕃将领,足见吐蕃和大唐的交流之深。
最终,吐蕃承受不住连年的战争,决定再次会盟,这就是著名的“长庆会盟”,公元年,大唐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拉萨建碑,双方约定为舅甥之国,这次会盟让吐蕃彻底享受了和平。长安的会盟碑早已经毁于战火,拉萨的会盟碑至今仍然屹立在大昭寺门前,已经历经了年的风雨。
会盟碑至今仍然屹立在大昭寺门前
已经年了
然而,此时的唐朝早已内忧外患,距离黄巢起义还有50年,而此时的吐蕃也已经危机四伏,导火索就是吐蕃的佛教。
灭佛
4
在吐蕃王朝末期,遇到了和大唐的一样的难题——佛教势力强大。因为数百年的鼓励佛教政策,僧侣数量激增,寺庙拥有大量田产,在唐朝是影响了朝廷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因为他们可以投靠寺庙),在吐蕃则是引起了苯教贵族的不满。
于是,晚唐的唐武宗决定灭佛,这就是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同时期的吐蕃赞普朗达玛也决定灭佛。
朗达玛灭佛的故事由于被很多吐蕃佛经记载,显得尤其详细,藏语的“朗”是黄牛的意思,朗达玛的意思就是“蠢笨如牛的达玛”,根据记载,这个达玛荒淫无耻、嗜酒好色,然而这可能是因为灭佛得罪了僧侣,别丑化的。
朗达玛从小身体彪悍,长大后权力欲很盛,悍然决定灭佛。他查封了很多寺庙,停建了许多佛寺,红教的圣地桑耶寺也被停建。
没想到一开始的灭佛就遭到了激烈的抵抗,不久,灭佛演变成了暴力行为,开始杀害僧侣,大量僧侣逃亡到青海等地,这也导致了西藏佛教的衰落。
然而,这些激进的行为导致了强烈的反抗,被一名叫做贝吉多杰的僧人所终结。
这名僧人觉得朗达玛就是魔王,他要除掉魔王,于是,他让弟子找来一匹白马,将马的全身用炭涂上了黑色,骑着黑马,穿着黑衣来到了拉萨城,他问一名老者,赞普大王在哪里。老者说,碰巧今天大王出来了,就在大昭寺门口看会盟碑,贝吉多杰果然看到大昭寺门口很多人,大王正聚精会神在看碑文,贝吉多杰加入舞蹈的人群中,拿出弓箭射死了朗达玛,趁乱逃出。
贝吉多杰逃亡了一天后,来到一条河边,将马的黑炭洗去,穿上了白衣,但白衣的他牵着白马的时候,守卫居然没有认出他来,他就此逃跑到了南宗峰,在那儿的夏玛隆山洞修行,活到了上百岁,还成了得道高僧。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佛经中,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人们在贝吉多杰刺杀朗达玛的地方竖立了一座万佛塔,表彰他为佛除魔的勇气。
朗达玛突然被刺杀,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整个吐蕃乱成一团,此后,吐蕃还爆发了奴隶起义,在不断的内乱中,吐蕃四分五裂,长达年之久。
此后的吐蕃,长期分裂为数十个土邦,比如一群人逃亡到了阿里地区,在那儿建立了“古格王朝”,势力远达今天的克什米尔,甚至今天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的列城还被称为“小拉萨”。
荒芜的阿里地区
而在今天青海东部,后来还诞生了一个唃厮啰政权,然而,这个政权比较弱小,也仅仅能在西夏和宋朝夹缝中生存。
因为灭佛,吐蕃陷入了年的混乱,然而,在十一世纪时,西藏却诞生了藏民族最伟大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一史诗堪称藏民族的精神信仰。
格萨尔王出生在岭国,这个岭国,根据史诗记载,在三条河流交汇处,岭国,据说是在康地,黄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三水之间的地区,即今天四川省甘孜藏区自治州的德格县。
这位英雄南征北战,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战胜了几十个王国,统一了藏区。
然而,此时的藏区还是分裂的,所谓格萨尔王统一几十个国,可能都在康巴藏区,也就是今天的川西和甘南,但《格萨尔王》对于藏语的传播居功至伟,此时松赞干布参考印度天城文创立的藏文得到了大规模运用,延续至今。
藏文的六字真言
在这段分裂的时期,西藏地区的佛教反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红教宁玛派是旧派,以桑耶寺为基地。白教噶举派和花教萨迦派都创立于十一世纪,且都创立于康区,后来萨迦派占据了统治地位,整个西藏几乎都受到萨迦派班智达(意思为大学者)的管理。
年,甘肃的凉州,一场影响深远的会盟,萨迦派萨班和蒙古藩王阔端会谈,双方商讨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西藏归顺蒙古,而蒙古作为回报,保护藏传佛教。此次凉州会盟影响深远,标志着西藏和蒙古以华夏文化为介质的一体化,而西藏也迎来了自己的重生。
重生
5
忽必烈封萨迦派八思巴为大国师,统领全国佛教,同时在西藏设立总制院管辖,后来改为宣政院,元朝在西藏派驻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管辖,分裂年之久的西藏终于统一了。
而藏传佛教,在经历了一系列灭佛后,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并且进一步传播到了蒙古族和日后的满族,也南传到了尼泊尔和不丹,成为全世界0万人的集体信仰,岂非命耶。
西藏被元朝统一后,蒙古族接收了藏传佛教,然而元朝不足百年灭亡了,继之而起的明朝在西藏设置乌斯藏,但没能有效管辖,与此同时,风光无限的萨迦派也走到了尽头,格鲁派应运而生。
格鲁派的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曾经学习过很多教派,他发现,寺庙腐化,急需要改革,当时的藏传佛教很是混乱,吸纳了不少苯教的残余,更吸收了从印度传来的密教的很多符咒,混乱不堪,宗喀巴一一辨别,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强调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于解脱,强调研读原始经文的重要性,就此创立了格鲁派,有别于之前的红教、白教和花教,又被称为“黄教”。
宗喀巴大师的传道引发了西藏的轰动,当时的西藏已经十分混乱,年,宗喀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正式成为全西藏的宗教领袖,黄教取得了绝对的领导地位。
明朝末年,蒙古和硕特部领袖固始汗征服了西藏,更加确定了格鲁派的领导地位,达赖五世借助蒙古固始汗的兵力打败藏王,确立格鲁派的统治地位。
藏传佛教是世界上0万人口的信仰
到了清代,清朝对于西藏十分重视,由于满族本身信仰藏传佛教,有着十分得天独厚的条件,康熙皇帝不仅在承德避暑山庄兴建了藏传佛教的寺庙,接见西藏代表时还说藏语,当时蒙古准噶尔汗国实力很强大,首领噶尔丹跟西藏的第巴(受和硕特汗与达赖委托的政务官)桑结嘉措过从甚密,想要联合西藏攻打清朝。
年,清朝军队在昭莫多一役痛击准噶尔部。噶尔丹大败,第二年一命呜呼。
噶尔丹的败亡让西藏很恐惧,西藏立了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他是一位诗人,本不想当喇嘛,更何况只是一个傀儡,命运给他开了和李后主一样的玩笑。他醉心于诗歌,甚至不受戒律,最终被废黜,在押解至北京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下面是他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对爱的追求,毕竟爱与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两大话题。
欲倚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误道行。
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
静坐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
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
入山投谒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后来经过和硕特、准噶尔、满清走马灯似的厮杀,最终清政府承认达赖在西藏政治宗教上的合法地位,影响深远,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年,清朝政府又授予五世班禅喇嘛金印、金册,确定班禅和达赖的同等地位,“互为师”,谁大谁为师。
此后,西藏得到了清朝的有效管辖,年雍正正式派驻藏大臣二员办理西藏事务,这是对西藏直接管辖权的一次加深,标志着西藏的直属管辖更紧密了。
直到乾隆皇帝最终灭亡准噶尔汗国,清军占领伊犁,才终结了准噶尔对西藏数十年的觊觎。然而,南面的尼泊尔又开始染指西藏,强大的廓尔喀军团入侵西藏,乾隆派大将军福康安入藏击败廓尔喀,廓尔喀战败,向清朝朝贡,福康安是大学士傅恒之子,也是大家熟知的“尔康”,据说还是乾隆的私生子。
晚清,俄国侵略新疆,染指西藏,英国则从南方的印度,发动侵略西藏的战争,清朝只能在夹缝中斡旋,终于没有失去西藏。与此同时,大量英国商品进入西藏,比如西部牛仔铁帽,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一直到今天,拉萨都以她独特的人文风情多次蝉联“中国最具吸引力旅游城市”,藏民独有的青稞酒、酥油茶、牦牛肉都成了西藏独有的人文名片,欢迎大家来到天上的拉萨,一探究竟。
参考文献
1、班钦·索南查巴:《新红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年;
2、安应民:《吐蕃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年;
3、薛宗正:《吐蕃王国的兴衰》,北京:民族出版社,年;
4、曲杰·南喀诺布:《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仲”、“德乌”和“苯”》,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年;
5、杨学政:《苯教文化之旅》,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拉萨河谷宽坦,平均海拔为米,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却高于北京3-4℃,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北京10-11℃,因而气候更加冷暖宜人。拉萨河谷的大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的65%,外来人员总因高原缺氧而产生心理畏惧。拉萨河水资源为亿立方米,浇灌着河谷26万亩良田沃土,粮食年产量超过9万吨,农区的人均占有粮公斤,是西藏三大粮仓之一。材料二据了解,从至年,拉萨市将在拉萨河谷规划用10年时间造林绿化河谷及两岸山体,项目总投资亿元。材料三拉萨河谷位置(如下图所示)(1)分析拉萨的气候与北京比更加冷暖宜人原因。(2)指出拉萨河谷造林绿化项目的环境意义。(3)有人提出将拉萨打造成避暑的旅游城市,也有网友对此表示吐槽。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自然条件上说明网友吐槽的理由?
(1)冬季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且昼长长,太阳辐射量大;谷地地形封闭,不利于散热(有利于保温);地势高,不受冬季风影响,气温较北京高。夏季,因地势高而气温较北京低。(2)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调节气候;稳定拉萨河的径流;稳定拉萨河谷农业生产的环境;美化拉萨市的环境等等(3)理由:(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缺氧);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和季风等,拉萨冬季比北京气温高,主要因地形和纬度影响,拉萨海拔高,阻挡冬季风入侵,加之纬度低,白昼时间比北京长;夏季气温比北京低,主要因地形影响。
结合亚马孙热带雨林所具有的环境效益分析,森林具有调节气候、调节径流、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美化环境、消除污染等功效。结合西藏因海拔高而出现的自然特征分析,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在m以上,空气稀薄,易出现缺氧现象,晴天多,光照充足,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且天气易变不适宜打造避暑旅游。考点:西藏地形对气候影响;森林具有的生态环境效益;西藏自然条件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