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安志到新安县志,他们用笔记录深圳历史

治疗白癜风中药配方 http://m.39.net/news/a_5639541.html
在很多人眼中,深圳是一座“一夜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随着深圳文化事业的发展及众多本土学者的发声,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了,深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年10月12日,密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孤本康熙版《新安县志》回到深圳。这是当今存世的有关深圳史志的最早的最全的海内外孤本。目前,现存于世的古代深圳地方志主要有三种: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及嘉庆《新安县志》。实际上,历史上深圳地区的地方志,不止这三种。

不叫《东莞县志》的东莞县志

众所周知,现在深圳市的前身为新安县,于明朝万历元年从东莞县析出。在万历元年以前,东莞县的县志就是深港地区的县志。根据史料记载,东莞县曾经至少有过6次修志的经历。唐代东莞县范围图元朝皇庆元年(),四川资州(今资阳)人郭应木与东莞本地人陈庚合力修了莞、深、港地区的第一本地方志——《宝安志》。因东莞县旧名宝安,许多文人依然习惯用宝安来称呼东莞县,因此这本由东莞县修纂的县志取名《宝安志》。郭应木《宝安志》序根据莞城人陈琏的记载,《宝安志》“简核而当”,只可惜其书板毁于兵祸,《宝安志》最终散佚。明朝永乐初年,东莞人庄恭和陈义得到了《宝安志》一书后,萌发了续修县志的念头。不久后,《宝安续志》问世。不过,陈琏对此书的质量不是很满意。陈琏是这样评价该书的:“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宝安志》和《宝安续志》之后,东莞县的县志就不再以“宝安”为名。

分县前的《东莞县志》

明正统四年,陈琏致仕回到东莞,当时的县城周崇式就“返聘”陈琏,邀请他修纂县志。陈琏接手后,立即咨询县中耆老,同时搜寻旧时档案资料。正统七年,新的县志编修完成,定名为《东莞县志》,这可以说是字面意思上的第一本《东莞县志》。陈琏像

陈琏,字廷器,号琴轩,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莞邑桥头(今东莞市厚街镇桥头村)人,后寓居莞城同德街。

本志以《宝安志》为底本,增入明代制度、文武、公署、事迹以及本地士绅诗文。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陈琏本《东莞县志》并未刊行,如今本志只存有正统七年壬戍夏六月陈琏所写的序。天顺八年(),东莞知县吴中找来邑人卢祥,以陈琏所纂的《东莞县志》为蓝本,重修东莞县志。此次重修经过三次易稿五次审阅而成。这本县志便是现存的莞深港三地最早的一本地方志——天顺《东莞旧志》。不过,《东莞旧志》问世不到40年,刻板便亡失,书也变成残本。《东莞旧志》原为十二卷,目前只存有目录及正文三卷。《重刻卢中丞东莞旧志》书影弘治十七年(),东莞知县陈宁发现卢祥的《东莞志》已成残本,于是请来邑人刘存业重修县志,记山川、道里、户口、顷亩、物产、吏治、风俗、人才等。可惜,弘治《东莞县志》目前也只存刘存业的序。嘉靖四十一年(),黄佐纂修《广东通志》,要求各县上呈县志。于是东莞县命谢邦信重修县志。目前此志只存有黄佐的序。

明朝的《新安县志》

万历元年(),应当地百姓的请愿,明王朝析东莞县南部设立新安县,这便是今天的深圳市和香港的前身。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六个版本的新安县志,如今只剩下康熙二十七年()及嘉庆二十四年()两版《新安县志》。第一本《新安县志》修纂于明万历年间。万历十四年(),建县十四年的新安县迎来第六任知县丘体乾。丘体乾,字时秀,江西临川人,举人出身,为人诚恳,精明能干。丘体乾认为,新安之地历来为军事重地,扼守粤海门户,明朝建立之后非常注重此地,而在新安设县后,还没有人对此地历史做梳理。《新安县志》丘体乾传因此在万历十五年(),丘体乾找来了已经告老还乡的南园村人吴国光来修纂县志。可惜的是,吴国光因修志期间四处奔忙,操劳过度,再加上在浙江任职时与权贵们周旋争斗,积郁成疾,最终于修志当年去世。吴国光丘版《新安县志》“上稽天文,下考地理,中记人事”,保留新安县最初的一笔史料,让后人可查阅新安历史。令人惋惜的是,本志已经失传。五十年后的崇祯八年(),福建漳平人李铉任新安知县。李铉就任不久,倡议重修县志。他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无论是整个县的人文风貌还是规章制度,都和丘体乾当政时大不相同,而这些都是丘志中未见记载的。于是,李铉找来了蔡、李二公及梁栋明等人,打算重新编修新安县志。不久,李铉便被调往海丰。周本《新安县志》序崇祯十三年(),江南旌德县周希曜就任新安县令,上任后,他重启修志工程。崇祯十六年(),周版《新安县志》修纂完成,与邱体乾一样,周希曜也为重修的《新安县志》写了序文。不过,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四年后,清军攻下广东。

李可成与《新安县志》

清初,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施了“迁海”暴政,新安县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迁海的范围内。康熙六年(),新安知县张璞奉命统计全县剩余田地、人口、赋税,造册上报,并入东莞县。康熙八年()七月,新安县建制恢复。嘉庆《新安县志》李可成传康熙九年(),辽东李可成任新安知县。八年多的遗弃,新安县遭到极大的破坏,可以说是疮痍满目,百废待兴。肩负着重振新安县的使命,在短短几年的任期内,李可成派人到处去招复迁移人丁,督促百姓垦复荒地,捐资修葺城垣、县治、台寨、营盘。李可成还采取种种措施,平抑物价,打击奸商,让百姓安居乐业。李可成《新安县志》序为了振奋民心,李可成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启了有清一代新安县的第一次修志工作。康熙十一年(),清代第一部《新安县志》出世。除了县志,李可成还与新安县的乡绅共同选出了新安县最具代表的八景:赤湾胜概、梧岭天池、杯渡禅踪、参山乔木、卢山桃李、玉勒汤湖、鳌洋甘瀑、龙穴楼台,“新安八景”由此而来。

新安八景之赤湾胜概

只可惜,由于新安县地处边陲,内乱外患,史料散失,李可成的《新安县志》与明朝的几本《新安县志》一样,均已无存。唯有序文保存在嘉庆《新安县志》中。

现存最早的《新安县志》

康熙二十六年()直隶大名府开州人靳文谟任新安知县。他一到任,凡对百姓不便之事,一律厘革改正,让群众放心过日子。他为人宽厚仁恕,躬亲勤政,夙兴夜寐不倦,百务修废立新。他走马新安知县七年,对新安县贡献颇多,有“古之良吏”之称。靳文谟《新安县志》书影在到任新安知县的第二年,靳文谟就开始奉召主持修纂《新安县志》。此时距离新安复置才不到20年,尽管有几本前志在,但靳文谟的修志工作还是困难重重,他在序中说道:“海坎孤城,展界未久,而四顾徘徊,荒烟漫草,依稀如故;且文物声华,尚尔有待。徒令海若山灵,笑其冷落,即欲大书特书,侈张润饰,正苦无下笔处……”。

靳文谟《新安县志》序

靳文谟找了教谕黄衮裳、训导许光岳、进士邓文蔚来参辑,广搜旁及,援古证今,继后承前。靳文谟修志一年,于康熙二十七年冬告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给我们了解康熙时期的深港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靳文谟版《新安县志》由于是进贡专用,刊刻数量不多。不久,原版县志由专人送至京城,存入故宫内阁大库(收藏档案和文书的专用库房)。沧海桑田,清亡后新安本地诸多康熙版《新安县志》陆续散佚,唯有内阁大库那部保存完好,后转入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成为流传多年的“孤本”。此外,上海和日本亦藏有本志的残本。

质量最好的《新安县志》

嘉庆二十二年(),江西靖安人舒懋官再次担任新安知县。舒懋官任新安知县期间,注意考察名胜古迹、风俗人情,他发现康熙初年靳文漠所修的旧志,已不能反映新安当时的情况,需要修改补充,便决心编纂新志。舒懋官的任职书为了核实资料,他多次利用下乡办案的机会,“驾帆于鲸波骇浪中,危险莫测。查踏内外洋界址,海境了然于胸”、“暇则亲履四境、延访故老”,重新勘测零丁洋航路。由于他在几年的任期内进行了反复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所以“修新安县志,考订绘图较若列眉”。嘉庆二十四年()二月,舒懋官的好友王崇熙到广东游玩,便被邀请主编《新安县志》。王崇熙对靳文谟的《新安县志》也是有诸多批评的,他认为靳文谟修志的时候新安才刚复界,很多资料都缺失,导致靳志记载详略不当,体例也并不完善,而且错误也比较多。

舒懋官《新安县志》序

除了对旧志的不满,舒懋官修志还有另外一个背景。嘉庆二十二年(),有“三朝阁老、文坛泰斗”之誉的阮元调任两广总督。阮元上任不久,因调补海疆要缺知县折获咎,郁郁寡欢,正赶上朝廷诏令编修《大清一统志》这一国家工程级大型图书,他就在进呈方志的同时,索性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组织学人开局重修《广东通志》,饬令各府州县修志进呈,以备选录。新任新安知县的舒懋官赶上而且抓住了这次修志的绝佳时机。阮元像王崇熙到了新安后,舒懋官组织了一个修志班子,正式启动修志工程。经过3个月的努力,这部24卷18万余字的史志终于杀青付梓,进呈两广总督阮元、广东按察使卢元伟,以备采选,并于同年雕版印刷发行,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无人能望其项背。舒懋官、王崇熙的《新安县志》受到称赞,为这本县志作序的阮元、卢元伟等人纷纷在序中加以赞扬,阮元更是认为此志可与唐代史志巨著《元和郡县志》媲美。嘉庆《新安县志》本志将深港的历史沿革以及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风俗的“全景图”展现在世人面前,是研究宝安、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地情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研究香港地区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更为可贵的是在记载深港地区历史的同时,本志还纠正了旧志记载的谬误。

铅字版嘉庆《新安县志》

在这以后的清代再也没有重修《新安县志》。但到了民国时期,又有几任县长提议重修县志,并发起修志,可惜都未果。民国十九年(),时任县长的胡钰曾重刊嘉庆《新安县志》上下卷,由广州光东书局依据嘉庆初刻本重新用铅字排印,为保留县志做了一点贡献。

分县后《新安县志》版本情况

万历十五年(公元年)县令邱体乾发起主修《县志》,是分县后最早的一部县志。

万历十五年(年),初修《新安县志》。已佚。

崇祯八年(年),重修《新安县志》。未见刻本。

崇祯十六年(年)重修《新安县志》,今无存本。

康熙十一年(年),重修《新安县志》,未刊。

康熙二十七年(年),重修《新安县志》。今有存本。

嘉庆二十四年(年),重修《新安县志》。今有存本。

↑↑↑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hj/9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