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新安汉函谷关的前世今生

豫西新安汉函谷关的前世今生来源:世界你好网易号-06-26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著名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中所言之“汉时关”,就是洛阳新安的函谷关,史称“汉函谷关”,故而又称汉关。与此相对应,三门峡灵宝的函谷关,则为秦函谷关,也称之为秦关。新安汉函谷关汉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年,为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关前有道天然屏障,名叫“八陡山”,为古战场遗址。函谷关前八陡山函谷关丝绸古道遗迹古道凿山而建,为红砂岩石,石质坚硬,东西走向,现存古道长58米,宽3米。路面遗留车辙印痕,车辙印痕距宽1.2米,深浅不一,印痕清晰。石刻题记于断崖上,落款年号为唐高宗李治。汉函谷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函谷关接官亭接官亭楹联:汉唐仪礼罔天地,河洛道德纳圣贤。接官亭廊坊廊坊楹联:庭前腾紫气,堂内步青云。丝路古道雕塑函谷关古道函谷关遗址展览馆汉函谷关遗址,关城古墙遗迹,于年至年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贯穿关城遗址的汉代道路,以及建关以前的早期道路,确定了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内涵。参观游客三门峡灵宝有秦关,洛阳新安又有汉关,两地相距公里,那么,为何皆称函谷关?关城遗址其实,这两座关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都建在洛阳至潼关的崤山故道险要之处,因为山高谷深,地险如函而得名。而且,“汉关”是由“秦关”迁移过来的,所以就沿用了旧名。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年,“徙函谷关于新安”。汉函谷关东门上联:功始将梁今附骥;东门下联:我为尹喜谁骑牛。东门横额:函谷关西门上联:胜绩漫询周柱史;西门下联:雄关重睹汉楼船。西门横额:汉函谷关。现存关楼遗址,为民国12年即年,重修后的遗留,中层敌楼呈四面相通的十字对称窑洞,四门洞开,正顶十字交缝。东门楹联: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横额:紫气东来。西门楹联:夹其皇涧,弘我汉京。横额:西望崤陵。南门楹联: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渡古函关。横额:中州屏翰。北门楹联: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横额:晓月楼台。汉函谷关关楼那么,函谷关原本在灵宝,为何要迁往新安呢?东汉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关东,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遂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西汉初年,关东诸王,屡谋与朝廷抗争,地方列强也企图乘机割据称霸,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在中央常备军中,除增设八校尉、期门军、羽林军之外,还专设楼船军(水军)。汉武帝因杨仆战功赫赫,且熟悉关东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故而任其为楼船将军,前往关东监督。关东是相对关中而言的,秦、西汉等都是定都关中(含今陕西西安、渭南、咸阳、宝鸡的地区)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为拉拢人心,汉武帝把关中的土地分给了当朝有功之臣,但是却唯独没有杨仆的份。汉武帝对杨仆说,关内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个关外侯吧。家在关东(今新安境内)的杨仆,身为楼船将军,因功封将梁侯,并不情愿做一个让人耻笑的"关外侯",于是,杨仆上书汉武帝,要求将函谷关东移至今新安县境内。为扩大关中地盘,加强对关东的控制,汉武帝同意了杨仆的请求。元鼎三年(公元前年),楼船将军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将函谷关向东移至三百里外的今新安县境,并称其为新关,"旧关"也因此而改置弘农县,杨仆的老家南湾村就此归入了关中的地盘。汉关古道据此,新安县城东边两山之间,涧河谷底古通道之上,修建的这座汉函谷关,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hj/9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