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在他的《玉华宫》里写道: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诗人当年路过残破的玉华宫,触景生情,写下了他的千古名句。以凄绝之笔,记兴亡之慨,抒发悲凉深长的人生喟叹。当然,现在的玉华宫一改当年旧貌,焕新颜,成为许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今年十一假期,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和三个朋友到玉华宫游玩。
正是菊花盛开时节,沿着菊花铺就,散发着芳香,五颜六色的路,进入玉华宫腹地游览。来过这里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觉。玉华寺,玉华禅院,芝兰谷,珊瑚谷等等幽境,每到一处都会发怀古之幽思。遥想大唐初期活动在这里的风流人物,还有那位不避困难险阻,一路向西的圣僧玄奘。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便会悠然响起在耳边,令人心静,超脱,不由得沉醉于想象中,圣僧踏过绿茵来到玉华山的情景,真是梵音徐徐,祥光普照……。由于一路风景太美,回来的时候大家意犹未尽,依旧兴致勃勃。快走到出口不远处,见左侧竖着块大石头,石头上赫然刻着“郭玉沟”三个大字,透过石头后面高大的山门,隐约看到一条长满树木的风景沟——郭玉沟,是传说中玉华宫西侧的一个人间仙境。
于是,趁着游兴大家相约进沟游玩。一进沟口,一个“绿”字占据了视野,顿时就感觉安静了许多,清爽了许多。风,大批大批地顺沟迎面跑来,有点强,像一张张有力的手,帮我们把衣服紧紧裹在身上。风携带着草星,落叶的碎片,其中伴着植物散发出的阵阵幽香,淡淡地,绵绵地。大家瞬间感到丝丝凉意,舒畅而惬意。沟,很深,弯弯曲曲,幽静深远,一眼望不到头。沟不很宽,平均大约二三十米,最宽的地方有四五十米,长满树木花草,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两侧绵延不断的山坡上,古树茂盛,碧草青青,灌木丛生,野菊盈盈。也有山崩地裂滚下来的岩石,大大小小,奇形怪状,散乱堆积着,石上布满苔藓,绒绒的,墨绿色。即便到了秋天,也没有衰败的迹象。反而因了秋,像雏菊、一串红、野百合之类的野花,红的、白的、蓝的、黄的、紫的,开得更加绚烂;小草也镶了金边,似乎在争艳,还有黄芪、党参、独角莲等中药材夹杂生长其中;苍翠的古木,青藤缠绕,成片地长着;铁骨钢筋般的松柏,更加遒劲;银杏叶和白蜡叶似一把把小扇子,在秋风的抚摸中,慢慢变得金黄,发亮;枫树和柿树正积蓄着力量,努力燃烧自己,特别是柿树,枝头挂满红灯笼,像要把秋天点亮。在这最灿烂的季节里,柳树、杨树、槐树、斛树等,争相打扮自己,希望在这最后个还能生长的时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除了我们,不见任何游客,甚至连管理人员也无踪影。我们欣赏着美景,感受着曲径通幽。沿着小路,顺着小溪一直往前进,不时惊起几只山鸡,扑棱棱地飞起;间或有几只喜鹊,落在枝头,向我们“喳喳”地呼唤,像似欢迎不速之客。太静谧了,没有一丝尘嚣,唯有暖暖的阳光和稀稀落落的鸟鸣,再就是细细柔柔的溪水流动声。小溪向东南方向注入玉华河——沮河的一条支流,流向洛河,汇入黄河。溪水清清,缓缓流淌,泠泠作响,穿耳悦过,像时断时续演奏着《秋天的童话》。走近看时,河两岸长满水草,茂密繁盛。树木的倒影落入水中,随流水,斑驳起舞。有的地方,水中站着的顽石,激起一股股小小的急流,从水草上划过,扬起的水花和着水底细细的沙纹,不断地搓揉出一阵阵细碎的呢喃。水中的青蛙、蝌蚪、小鱼、水蛭、小蟹等经不起流水的冲击,追逐着,嬉戏着,大多顺水而下。沿着河岸修着一条小路,宽一两米,顺着河岸宽的一侧延伸开来,时而左边,时而右边。路面石子铺就,美观干净,曲曲折折,一直向沟里延伸,窄的地方甚至只有半米宽。在路旁宽敞点的地方,或搭建凉亭、放置长椅,或修建公厕,架起着秋千、或是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
丛林中,夹杂着一株株山核桃,安然地站在山坡上,随着阵阵秋风,偶尔有果实落下,砸在草丛,激起我们的兴趣。山核桃,又叫小核桃或野核桃,中医学认为山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味甘性平,能补气益血,调燥化痰,温补肾肺,定喘。常吃能滋养血脉、增进食欲、乌黑须发,而且还能医治性功能减退、神经衰弱、记忆衰退等疾患。药用价值很高,被广泛应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加之形状奇特,外壳纹路更深,在手里揉捏把玩有健身功效,所以近几年作为文玩,价格炒得很高。市场上便宜的几块钱一对,贵的甚至成百上千。不少农民靠采摘贩卖山核桃发家致富。我们也想在草丛里捡到几个。于是低头弯腰寻找着,希望能找到品相好点的。找了一会,大家也没找到几个好的,于是都失去了兴趣,继续边走,边聊边欣赏着沿途美景。越往里走,景色越幽静迷人,空气也更加清新,温度也较前面低下来。
大约走了七八里的样子,路的左边凌空一架绿色木头梯子挡在前面。梯子顺着不高的山坡修建,大约有二三十米。由于游人稀少,梯子看起来很新,合着草绿的颜色,在夕阳下熠熠发光,恰似一袭青衣仙子,委婉动人,吸引着我们往上攀爬。大家争相摆着各种姿势在半中腰照相,嬉笑声在空旷的山谷里久久回荡。翻过梯子,山另一边依旧是沟,秋风依旧清爽、宜人;流水依旧清澈、潺潺;各色植物依旧在风里舞蹈、歌唱;各种动物,麻雀、喜鹊、野雉、野兔等依旧被我们惊起、逃窜。越往里走,越觉得幽深,感觉有点寂寞、担忧、甚至恐惧,怕什么地方一下子钻出个猛兽来,伤害了谁——反正我是这样想的,不知道别人怎么样。
大约走了两三个小时,快到到沟尽头的时候,先是隐隐约约听到“哗哗,哗哗”的流水声,伴随着断断续续的“滴答”声,叮咚作响,悦耳动听,如正演奏着的钢琴曲,像是有泉水落下。远远望去,几十丈高的崖头,云树飘逸,风姿百态,宛如带飞袂舞的仙子。一条细细的白练,从高处山头落下,珠玑四溅,琼浆飞进,碧玉粉碎。两旁溅起细小的水花,微雨似得纷纷下着。瀑布两侧杂草稀少,露出湿漉漉的黄土。走近了,发现和玉华宫里的结构大同小异,也是瀑布下形成个小谭。不同的是,小谭四周整整齐齐地用青砖葺起,整洁有序。夕阳在天空高高挂着,金色的阳光如琴弦,一条条划进水中,和着滴水声,像是音乐家弹奏着的名曲,四周细小的水滴,雾一般溅起,如梦如幻。潭水清澈见底,天光云影,徘徊水中。西侧的潭水随瀑布跳动,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水里大大小小的彩色鹅卵石,像活了似的,随着波纹微微颤动。成群青灰色的小鱼和蝌蚪,欢快地嬉戏,一会儿窜到东,一会儿窜到西。偶尔跌进潭里的彩色落叶,拽着碧波打着卷儿,像小孩子一般淘气。潭水最终顺着地势汇成小溪,潺潺东流,不息地前进。流水激荡在岸边,喷涌出白沫,那是溪水吐出的一串串叹息,叹息终于可以挣脱潭水勇往直前了,就像顽皮的孩子挣得了自由。
郭玉沟,一条不名不见经传的小沟,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很少有人知道。游完出来,顿感神清气爽,烦恼全无。与山水相亲,得山水洗心,似水波清漾,若新花初放。独坐深山云抱我,慢行幽谷景近人。一入仙境千愁解,寻松赏景万虑空;愿将山色共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02光明巷今昔(散文)邵桂香光明巷在哪里?在铜川老市区,坐一路车到“信合大厦”站,下车就到。除红旗桥外,这里是红旗地区连接一马路和二马路之间最便捷的交通要道。
每天早上,红旗地区最热闹的场所非光明巷莫属。这儿就像一台巨大的永动吞吐机,把成千上万的大爷、大妈、中小学生、上班族、生意人等,一群一群,不停地吞进去吐出来,吞进去吐出来,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因为这儿有个农贸市场,是红旗街地区蔬菜最便宜的集散地。世人大多都是“便宜虫”,喜欢价廉物美是人的天性。也正因这个,才有了大大小小的早点摊、小饭店、理发店、蒸馍店、跳蚤市场等等。
每天一大清早,生意人就把大捆大堆新鲜的蔬菜瓜果用三轮车、大卡车、摩托车、自行车,或手提、肩扛,在大货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叮当声中运进来,再卖出去。挣个百八十元维持生计。也有些精明的商贩在这里发了大财。顾客大多空手进来,掏不多的银子,高高兴兴提着大包小袋子的菜品和各种食物满载而归。每天这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夏天,早上四五点钟,东方刚翻鱼肚白,勤快商贩们吵嚷的声音已打破晨曦,唤醒万物,翻开新的篇章,陆陆续续开始摆摊,叫卖,连小鸟也自叹不如。他们将一车车新鲜水果蔬菜从车上卸下来,整整齐齐地摆在人行道上,静静地等着采购的顾客。甜桃、核桃、葡萄、枣、西瓜、甜瓜、吊瓜、草莓、苹果、梨等,本地的,外地的,新鲜亮丽,外表诱人,香味儿扑鼻。甚至还有南方水果,什么香蕉、榴莲、荔枝、龙眼、山竹、甘蔗、菠萝、火龙果等等也被小贩们不辞劳苦,千里迢迢从远处贩来卖。蔬菜更多,什么白菜、芹菜、莲菜、小青菜、黄瓜、丝瓜、苦瓜、西葫芦、土豆、辣椒、红萝卜、西红柿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猪羊牛肉、鸡鸭鱼肉、豆腐粉条、干菜调料要啥有啥,应有尽有。为了赚钱,商贩们也够拼的,他们的辛苦既丰富了市场,也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商贩们大都来得比较早,一是为了占个好位置,也是为了早早把货卖出去。好的地理位置人流量更多,顾客也多,菜的价格自然就高。因为这儿的菜市场一般只卖半天,一到中午,人潮慢慢退去,卖菜的也不得不把最后的蔬菜贱卖了走人。所以,十一点后,菜价就下来了。晌午罢市后,要是还需要的话就得到超市去买,超市的要贵不少,日积月累,要多出一笔不小的开资。
卖菜的固定摊位靠着漆水河边,大多搭着棚子,防雨防晒,台子搭的也高,菜一旦摆好,卖菜的不用来回弯腰。临时摊位往往在没有台子的夹缝中,经常被时来时不来的菜农们抢来抢去。
一大清早,有时甚至下午,没有固定摊位,位置稍微好点的地方就有人提前占领,或用一两个破编织袋圈起来,四周压上烂砖块;或用大点的几个塑料袋摊开,上面也压上砖块、石头什么的占上位置,好在第二天再来的时候不用为摊位发愁。
一般来说,商贩们来得早,顾客来得能晚点,大概六七点钟开始慢慢上人。大部分顾客会先在附近吃早点,填饱肚子。早点摊一般是固定的门面,品种齐全。有刚出锅,油汪汪,两面焦黄的水煎包,有鸡蛋韭菜馅的,萝卜大肉馅的,羊肉的、白菜的等等;有热气腾腾一大锅,里面煮着海带丝、粉条、豆腐皮、黄豆等新鲜美味的胡辣汤;有黑米、玉米糁、小米、豇豆、绿豆等各种粮食熬成的,热乎乎、翻腾着泡泡的粘稠稀饭,热在锅里待卖;还有从盖布下袅袅升腾出热气,白生生的大包子,有大肉、羊肉、白菜、南瓜、酸菜、韭菜等馅;还有荷叶饼夹菜,菜都是刚炒出来的,有的还冒着热气;也有刚出炉的热烧饼夹菜、肉夹馍等等。早点摊一般都不大,能摆上三五张小桌子,每个早点摊位都挤满了着急的顾客。能在这个时间来吃早饭的大都是上班族和学生。上班族,一般男士都衣冠楚楚,女士都打扮精致提着手包,大家都行色匆匆。学生们穿着各个学校校服,看校服就知道是哪所学校的。他们有的睡眼朦胧,个别灰头土脸的,一看就知道是起晚了。
不管是上班族、学生还是生意人,他们都在赶时间。大部分人为了节省时间会用塑料袋、泡沫饭盒或纸杯子把早点带走,也有一小部分时间充裕点的在店里吃。卖早点的都是行家里手,手脚麻利,边做边叫卖。每个店里不会有太多的工作人员,多数是夫妻店,也有雇一两个帮手的。顾客饭饱后,很多上班族顺便捎点新鲜、刚上市的蔬菜,免去下班后东奔西跑买菜之苦。
慢慢市场上人越来越多,到10点左右,客流量达到顶峰。这时候来的多半是或退休、或闲在家里,做饭看孙子的大爷大妈、家庭主妇以及偷空跑出来的上班族。
菜市场的水泥路面不很宽,并排能行两三辆车。此刻,满路都是人,摩肩擦踵,人头攒动。很多摊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用“拥堵”一点也不为过。随着人流拥来挤去,叫卖声、甩卖声、砍肉声、杀鸡声、讨价还价声也渐渐起来,高高低低,吵吵嚷嚷,此起彼伏,以至于人声鼎沸。所有的声音掺和在一起组成生活的交响曲,预示着美好、和平、新的一天的开始。
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灿烂,地面逐渐变热。晒着、蒸腾着、漫游着,各种商品的味道互相掺和蒸发到空气里。各种浓烈的调料味儿,花椒、八角、陈皮、丁香、干辣椒、小茴香等,商贩们用小型粉碎机“嗡嗡”地粉碎着搭配好的调料,细末很快伴随着响声飘荡在空中,四处游荡。散发的香料味儿,大老远都闻得到。淡淡的、典雅的水果香味儿,哪里能抵得上其他味道,显得那么柔弱,那么微不足道。鱼肉的腥味儿,洋葱辣椒的辣味儿,青菜的青气,还有女人身上溢出来的香水脂粉味儿,男人身上散发的汗味儿,还有脚臭味,甚至有人带着宠物身上的怪味儿,各种味道被夏日的阳光暴晒着、蒸腾着、膨胀着、混合着、揉搓着、纠缠着,掺合在一起,百味俱全,让来来往往的人们感受着最原始、最浓烈、最质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生活的味道!
光明巷连接的一马路和二马路之间有条河——漆水河。漆水河是铜川最主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铜川市印台区焦坪乡的崾岘梁下。主要支流有雷家沟和王家河。漆水河纵贯南北市区,沿河两岸人口密集,厂矿企业多有分布,流域内涉及印台、王益和耀州区的九个乡镇和五个办事处,总人口三十八万余人,著名的耀州窑遗址和姜女祠就在漆水河边。漆水河流经铜川老市区,以漆水河为界,西边的街道为一马路,也叫一路,东边的叫二路。也因此有了光明东巷和光明西巷之分。菜市场主要在光明西巷,所以,这儿更热闹。
通常去买菜从光明西巷进去。入口处,左边是座14层高的国贸小高层,也是老市区最早的一座高层住宅。据说上面住的大多是铜川市最有钱的人家,后面是司法局的一排家属楼。右边是煤机厂围墙外租出去的包店,卖美女们背的包包。这个包店铺历史悠久,装修典雅,生意兴隆。一进门,门口有个可爱的玩偶用甜腻腻的女童音说“欢迎光临!”,走的时候玩偶又会说“欢迎下次再来!”。房子里面挺大,但是,由于是宿舍楼底层大小三间房子,打通改造的商铺,进去后发现曲曲折折的不那么规整。聪明的商家依照地势设计柜台,分门别类摆上各种精致的包包。内部收拾得十分舒适,温馨、干净、整洁、时尚,卖的包在十里铺地区也很有名,主要是价格适中。里头大小包都有,方的、圆的、椭圆的、菱形的、长方形等;白的、黑的、黄的、蓝的、棕色的、花的等各种颜色;手提的、肩背的、胳膊夹的;牛皮、猪皮、蛇皮、鳄鱼皮、人造皮。颜色、款式、价格品种齐全,几乎能满足各个阶层女性需求。由于品种全,生意也很好,经常是顾客盈门。出了包店往里走,是煤机厂的门面房。中间是煤机厂的侧门,门两侧人行道上是一个挨着一个摆小摊的。
光明西巷的地势像个“丁”字形,是能并列通过两三辆车的水泥路。两侧窄窄的人行道上,是密密麻麻的摊位,每家都撑着花花绿绿的大太阳伞。最前面有几家卖水果的,而且这些都是常年卖水果的贩子,各色水果都有,品种也比较齐全。每种都整整齐齐放在纸箱子里,十来个纸箱子,五颜六色摆成一大片,有的在盒子上盖上保鲜膜,防止水分蒸发。这些鲜亮的水果往往比后面农民卖自己的贵了好多,但色泽诱人,美味可口。商贩们都很精明,善于算计,也善于跟季节。随着季节变化,樱桃下来卖樱桃,桃子下来卖桃子,苹果下来卖苹果,以此类推,再搭配南方来的水果都是卖最好,最鲜亮的,价格不菲。
过了那几家水果贩子的摊位,中间夹杂着一两个卖古玩的小地摊。一块不大,不干不净的浅颜色布往地上一铺,上面摆上几个玉手镯、玉戒指、一两把旧铜壶、一两个不怎么新的青瓷小罐、几尊玉佛像、大小几个玉佩、几个“袁大头”、一小堆铜钱等等。各种物件分门别类,按大小个整齐地排列着,晶莹剔透。一个年长,相貌严肃、一脸故事的中年人坐在小摊后面,等着买主,像捕猎者在静静地守候着猎物。倘若有人在摊位前停留一下,主人立刻会满脸堆笑,滔滔不绝地介绍产品优点及价格,游说顾客购买。
水果摊后面有两家对着马路卖鸡蛋的,左边那家搭着个红色的长条棚子,火红的颜色,被太阳一照,颜色更加鲜艳。棚子下三四米长,一米多宽木板搭起一米多高的架子,上头齐整整放着一盒一盒的鸡蛋。大部分是红皮的,也有少量白皮的。红皮的便宜,大家都知道是鸡饲料喂养下的鸡蛋。白皮的贵些,也是鸡饲料喂养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贵些,大概是白皮看起来更加纯净吧。据摊主说白皮的是土鸡蛋,是母鸡吃粮食下的,可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红色棚子在金灿灿阳光照射下,棚子里变成鲜红色。无论是白皮还是红皮,鸡蛋在鲜红里显得越发红亮、可爱、有光泽。
摊主是位40岁来,朴实善良,操着陕西口音的中年长脸汉子,一看就知道是当地人。他浑身上下也被鲜红的棚子照得彤红,瘦长、土黄色、被太阳晒得油亮的脸上,眼角鱼尾纹特别长,感觉他经历的岁月都折叠在那细长的鱼尾纹里。他高喉咙大嗓门,待人诚肯,厚道、和蔼可亲,秤上也不那么计较,所以顾客比较多,摊位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每来个顾客,他都会殷勤地递上个张开了的厚实的白色塑料袋子,热情招呼着让来人随便挑。顾客在鸡蛋盘里挑挑拣拣,他在一旁不厌其烦地把挑走的空格再拿鸡蛋填补起来。每次给顾客称好鸡蛋都后,左手提着鸡蛋,右手会麻利从摊子上再拽下个袋子,大拇指和食指对着轻轻一搓,搓开个小口,在空中潇洒得轻轻一甩,整个袋子都张开了口,然后顺势套在左手提的鸡蛋上,为的是防止袋子破裂。他人勤快、会说、会为顾客着想,因此生意很好,常常是不到中午十二点,一货车鸡蛋就心满意足地卖光了。
马路对面卖鸡蛋的是个瘦弱妇女,没有搭棚子。但,从身后几个台阶上去就是她家不大的一个店铺。出售各种谷物豆类,都是当地各种农产品,其主要销售鸡蛋。
再往前沿着马路两侧一字排开,是农民卖自己果蔬的地摊,价廉物美。随着季节变化,什么季节卖什么果蔬。
往里走一点,两侧摊位后面是一个挨着一个不大的门面,右边基本是小饭店。卖牛肉拉面、扯面、刀刕面、米饭、炒菜、砂锅等。有的店里只卖一两样饭食,有的品种齐全。左边店铺品种较多,有小饭店、面皮店、炒菜馆、蒸馍店、鲜面店、理发店、还有两个饸饹肉夹馍店、糕点店、土豆粉店等等。两侧店面里散发出饭菜香味儿,随着抽油烟机的大烟筒款款飘荡在空中,勾引着人们的食欲,吸引住顾客进店就餐。当然,这些味道也展现着生活的幸福和安逸。
从光明西巷口,向东大约走米,到河边桥头,有若干零散的中老年人席地摆着很小的地摊。摊主大多是年老的妇女和大爷们,他们席地而坐,衣衫陈旧,一脸沧桑。由于年纪大,通常来的比较晚,挤在其他摊位的夹缝里,用筐子、尿素袋或塑料袋带来的货也不多,卖自家种的三两种蔬菜瓜果。卖的时候很少拿称称,大部分把蔬菜捆成把,五毛、一块、两块的,一把一把地卖。即便不捆成把,最多也是拿一根杆秤,因为不是专业卖菜的,他们通常不会破费买个电子秤用。卖的也是自家地里种的几把青菜、几小捆葱、几个南瓜、一小堆萝卜啥的,或者是在野地里薅的几把野菜。都是刚摘来的,大多很新鲜,价格也便宜得多。
沿着河堤是个宽敞的三角地带,一条沿河堤的水泥路和光明巷的路在这里垂直。左边是靠河盖的一个不大,蓝色简易铁皮房子,无门,里面放着一二十个外表擦洗得干干净净绿色大垃圾桶,是用来存放市场垃圾的。市场上所有的垃圾都存放这儿,散发着臭味。市场结束时,清洁工彻底打扫干净,大卡车开过来把垃圾收集走,臭味才会消散。
垃圾房旁边经常是一两个处理过时衣服的地摊,搭着棚子和架子,支起高音喇叭吆喝着卖。有时是两三辆大货车,从外地拉来满车的新鲜时令水果堆在车里叫卖。对面是卖花木的,也卖空花盆,十几盆简单的花草和一摞摞空盆摆放整齐,有深橘色瓦盆,瓦盆侧面或写一个吉祥的字,或是一副简单的画,也有淡蓝色的塑料花盆。在这不缺味道的场所,花木散发出的清香味早被四周卖鱼的、卖炒货的、水煎包、韭菜盒子......甚至还有垃圾桶散发出来的味道冲淡、粉碎,碾压、不知所踪。正像一滴墨水滴到河里,瞬间变淡,消失得无踪无影。也像不起眼的小人物,被忽略、淡忘。
卖花木的前面,是一对中年夫妻卖活鱼活蟹的摊位。旁边放着个很大的白色长条塑料盆,里面的大鲤鱼、黑鱼在冒着白泡泡的水里活蹦乱跳,有时鱼尾巴拍打起的水花能溅到外面地上。想必鱼儿们也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在焦躁不安中等死。旁边有个小点的白色塑料桶,上面蒙着黑色,大约直径半公分的粗线绳编织的鱼网,里面存放着些待售的大青蟹。青蟹呆在桶里,有的无聊地吐着泡泡,像在思考;有的四处乱爬,寻找突围的缺口;还有几个爬到网上到处张望,像是在寻思逃走的机会;还有几只,毛绒绒的大鳌紧紧地钳住网上的粗绳,想要钳断似的,急着逃跑。它们也都好像知道自己最后的命运似的,拼命做最后的挣扎和突围。幸亏有网挡着,否则不知道会爬到哪里去。这家还兼卖大小青虾、鱼头、变蛋、咸鸭蛋之类,品种齐全,摊位已经营很久,想来也有十来年吧。旁边有还个搭着棚子卖水果的,主要卖高档水果,果子新鲜可人,价格挺高。
有时候在这些摊位前的马路边,有一两个叫卖老牌子“蛇油膏”和“消食丸”的老人,端着个小凳子懒洋洋地坐着,一声高,一声低,有气无力地喊着“蛇油膏!蛇油膏,专治手脚龟裂!”“新安县的消食丸,谁要嘞~?!大人治胃病,小孩治食气!”。声音像快没电的播放机,一直反复,耐心地吆喝着,嘶哑的声音并不大。
沿着漆水河右边,拐弯处是个常年卖干果的摊位,用红白相间,条形花纹的塑料蛇皮袋拆开搭建的大棚子,即防雨又遮阳。下面支着个热气腾腾,黑乎乎,一米来高的铁转炉。夏天炒瓜子、花生,冬天也炒栗子。转炉里转动着半锅焦黄,热气扑鼻的石子和瓜子。随着缕缕青烟徐徐冒出,瓜子的香味也跟着旋转出来,在空中四处游荡,挤进每对经过的鼻孔里,刺激着路人的嗅觉,激活了人们的味蕾,勾引着大家去购买。旁边三张长条桌和地上摆着各种干果和刚炒熟的花生,也散发着浓烈的油香味儿。棕红色、油亮的糖炒栗子,散发着甜香的味道更加诱人。其他的,桌子上有用塑料袋子装着新疆的葡萄干、当地的核桃仁、还有各种瓜子、干杏仁、炒黄豆和绿豆等等待售。摊主是40多岁的两口子,一人用个大簸箕麻利地筛着从转炉里刚倒出来热乎乎的炒货,一人笑盈盈地招呼着顾客。由于货好,远近闻名,价格也硬棒。
往右拐,是个一两公里长的蔬菜市场。靠左,河堤一边,是固定的摊位,沿河堤搭着蓝色塑料棚子。下面是一米来宽,两米来长,棕色木条板子搭建起来的台子,每根木板有三寸宽。棚子里间或挂着个蓝底白字的小牌子,内容大致是“童叟无欺”、“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建立诚信体系保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等等,引导者商贩守法经营。
固定的摊位分成了蔬菜区、肉类区和干鲜果区。最前面主要是些菜贩子的摊位,这些菜贩子大多是从河南乡下来讨生活的中年人。卖各种从批发市场批发来的新鲜蔬菜和鱼肉,有七八个摊位,卖主都操着地道的河南话在叫卖。右边前面的人行道上是卖是豆腐,米、面、油,间或也有卖菜的。卖豆腐的大多支着个架子或推个三轮车,上面都是自产的、白嫩嫩的软硬豆腐、酱红色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丝之类的豆制品。有的很有声誉,打着自己的品牌,价格也公道。
沿着河堤右侧大约剩下有一半路程,是农民拿来自家种的蔬菜瓜果卖的地摊,比前面搭架子摊位上的便宜不少。菜摊子后面也有开着的小商店,把货物摆出来卖,大致是针头线脑,洗漱用品,裤头背心,卫生纸之类,都比超市的便宜不少。也有汽车拉的,堆成小山似的新鲜水果,堆在车上卖,经常是集市散了也不散摊,价格都比较便宜。
原本还算宽敞的河边马路,此时挤满了人,路上很少有大型机动车通过。如果有哪个不长眼的非要开车经过,那得非常小心,而且要不停地按着喇叭,甚至司机得时不时伸出头来给摆摊的,买菜的打招呼,说好话,求让路。那情景就像一只大甲壳虫一不小心闯进蚂蚁堆里,立刻被蚂蚁包围着,拥挤着,行动不便。
马路右边是煤机厂顺着河道盖的一排家属楼。一层住的人家一般都做了门面房,或自用、或出租。门面房里做着各种生意,粮店、餐馆、小卖部、服装店、理发店、干菜店等等,品种一应齐全。门头广告也打得五花八门,色彩斑斓,“xx干菜店”、“xx小卖部”、“xxx成衣店”、“xxx蒸馍店”......看得人眼花缭乱。
在通往光明东巷桥上原本是个叫“家乐福”的不大的超市,外面两侧是两溜清一色天蓝色卷闸门,只有几平米的小门面房,主要是卖早点。什么热面皮、胡辣汤、水煎包、米线、饸饹、豆腐脑、馄饨、大饼、菜夹馍,样样俱全。最近几年城市创卫,被拆除了。大桥也拆除了,建筑垃圾被卡车拉走后,露出宽敞空旷的河道。原来的桥头前摆放着重建大桥的示意图,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一条宽阔、结实、漂亮的大桥又会把一路和二路连起。
果然,在年,一条新的、结实的水泥大桥贯通了光明西巷和东巷!桥面不仅宽敞,也有着文化气息,除了并排能走三四辆汽车,两侧水泥护栏上刻着铜川的名胜古迹和名人诗文。两侧的人行道砌起高台,摊贩们又涌向大桥,在人行道上摆满地摊,蔬菜瓜果日用品,满满当当,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过了桥就是光明东巷,一眼望去,左边是一片多层家属楼,是纸袋厂和铁运公司家属区,里面夹杂着两座小高层。右边是集贤花园的高层,是高档商品住宅楼,也有一座多层。相对来说,光明东巷卖菜的不多,零星地在桥头、路边摆着几个地摊,绝大部分是农民用三轮车拉着,卖自家地里的种的蔬菜。右边河堤是两三家卖包子稀饭的小饭店,剩下沿着光明东巷的路一直到二马路,两侧都是小店面,卖早点和其他商品,和光明西巷的热闹劲相比冷落了许多。
人们去光明巷,其实主要是去光明西巷,买了菜,顺便把早点吃了,再做饭就到中午了。冬天的光明巷,生意人不像夏天来的那么早,能稍晚点,大概六七点钟开始陆续上人。那时候天还没有大亮,勤快的早点来,主要是为占个好地方,位置的好坏对生意的好坏很关键。由于天冷,很多生意人也很注意果蔬的保暖,气温一降到零下,他们大多会用旧棉被把果蔬盖起来,防止冻坏。由于来往的人多,即使遇到下雪,地上也很难有积雪,经常是雪还没有落到地上已经融化。有时雪很大,掉到地上的雪花和着烂菜叶还有泥土会被来来往往的顾客踩成稀泥汤。
光明巷最热闹的时间是腊月,附近绝大部分人家都会去购买年货。最先火起来的是干菜、调料类,然后是水果和肉类,最后是青菜。年前一两周果蔬往往被商人炒得高得吓人,几乎每样都贵,有的甚至翻好几倍。记得有几年,年前两三天韭菜被炒到十七八元一斤,赶上猪肉价了,因为韭菜几乎是大多数人家包饺子的必备菜。年前,人们贮存大量果蔬以备过年用,年后的几天卖菜的很少,价格也回落不少,一般到正月初五后市场才慢慢重启,过了正月十五,市场又变得正常。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时的生活水平跟过年差不多。所以,最近几年,即使在过年的时候,来购置年货的顾客和平时也差不了多少。
随着科技进步,光明巷的生意人也与时俱进。记得有次去吃早点忘带现金,卖饭的大嫂指着桌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