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yanping可以 此篇文章写于年7月,曾发表在“西祠胡同”。由于篇幅较长,故分为(一)、(二),内容也有所删节。
香港瀑布湾看南丫岛和东博寮海峡。(拍摄于年6月30日)
香港(HongKong)位于中国南海沿岸。东濒大鹏湾,南望万山群岛,西隔珠江口与澳门及珠海市遥对,北以深圳河及沙头角河为界,与深圳市相连。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岛(HongKongIsland)、九龙(Kowloon)和新界(NewTerritories)三部分组成。同时还包括大屿山在内的个离岸岛屿。
在过去的多年里,香港由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渔村,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城市,其名称的由来,已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兴趣。香港为什么叫香港?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叫香港?香港最初指的是哪个地方?本文试从历史文献的梳理中寻找出答案。
一、中国官方及民间文献中关于香港地区的记载
1、唐宋时期关于香港地区古地名的记载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秦灭六国,统一中原后,于公元前年,派兵征服百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置南海郡,香港地区正式纳入秦朝版图。自秦代至晚清,该地区先后归属番禺县、宝安县、东莞县、新安县行政管辖,一直处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直至英国侵占香港,从未间断。
然而,由于香港地区距中原地区,位处偏远,地处荒蛮,既远离朝廷,又非国防重镇,因此正史中记载甚少。唐宋时期,因贸易和防卫的原因,该地区的古地名才在文献中陆续出现。迄今在文献中已发现6个古地名,以年代顺序,分述如下:
屯门,意为屯兵防卫的海门,即今之屯门,位于新界西部,是最早出现在史籍中的香港地区古地名。《新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南海郡条中,述及广州所属各地军事设施说:“有府二:曰绥南,番禺。有经略军,屯门镇兵。”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屯门恰好位于珠江口外,是海船进出广州的必经之路。因此被作为军事及避风港之用。朝廷设立屯门军镇,驻有名士兵,以保护海上交通安全。
媚珠池,即今之吐露港,位于新界东部,是五代时期(公元年—年)香港地区出现的另一个古地名。南宋方孝信诗集《南海百咏》注释中说:“媚川都,刘鋹采珠之地,隶役凡二千人”。在五代的南汉时代媚珠池与广东合浦县的珠池以产珍珠齐名。南汉皇帝刘鋹特为此设立名为“媚川都”的行政机构,以管理两处采珠业。
佛堂门,即今之香港东部海峡之一,位于香港新界西贡区东南部,今大庙湾(又称北佛堂)与东龙洲(又称南佛堂)两相对峙而成。自宋代始(公元年-年)佛堂门就已成为船舶由浙江和福建进入广东的海上交通要道。南宋庆元六年(公元年)朝廷更于佛堂门建立了海关,今仍存有古税关遗址。
大奚山,即今香港地区最大岛屿大屿山,其名最早载于宋代方志。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引《南海志》大奚山条云:“大奚山,在东莞县海中,有三十六屿,居民以渔盐为生”。奚字为古汉字,《辞源》解析为“奴隶”。南宋岛上居民为瑶民,以盐业为生。南宋朝廷视岛上瑶民为贱民,俗称大奚山,意即“奴隶居住的山”。今称大屿山,疑为疍民的讹音。
官富,包括官富山和官富场。官富山即今九龙半岛北部的慈云山。官富场即今九龙湾西北岸。《宋会要辑稿.食货盐法》中说:“兴隆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提举广东茶盐司言:“广州博劳场,官富场,潮州惠来场,南恩州海陵场,各系僻远……。”宋代官富场为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因官富山而得名。
浅湾,即今新界荃湾。明代张诩《崖山集》中说:“帝昰景炎二年九月,帝舟次于广之浅湾。”南宋末年,赵氏君臣在元军追赶下由福建逃到广东沿海,该地因而得名。
2、明清时期关于香港岛的记载
关于香港岛的记载,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目前尚未发现。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各省不断受到倭寇及海盗侵扰,海防成为官府的要务,因此涉及广东沿岸的文献逐渐增多。不过,在这些文献中,香港地区的地名记载有之,而香港岛的记载则极为有限。现仅就查到的资料简述如下:
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两广总督应檟修纂的军事志书《苍梧总督军门志》附有《全广海图》。图内绘有10多个香港地区的地点,主要多为岛屿。在该图中,“九龙”这个地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但香港岛却未能在图中标示出来。
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光禄寺正卿郭棐历时十八年写成的广东地方志《粤大记》共三十二卷,是迄今发现记载香港岛最早的一部方志。书内载有连续长图《广东沿海图》共三十二幅。香港地区绘在该图第十八至第二十三幅。记载有香港地区的地名三十多个,所载地名方位,与今所见大致相同。其中很多地名至今仍然沿用。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作为地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不过,只是今香港岛上七个地名之一,而香港岛在图中则并无统一名称。这七个地名在岛上由西至东排列顺序为:香港、铁坑(今铁坑山)、舂磑(今舂坎角)、赤柱、大潭、黄泥埇(今黄泥涌)和稍箕湾(今筲箕湾)。
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委派工部尚书杜臻为钦差大臣与内阁大学士石柱一同巡视广东、福建海防及“复界”后状况。杜臻、石柱巡视后将经过详情写成《粤闽巡视纪略》共七卷。该书详细记载了香港地区的山岭、岛屿及乡村名称50多个。其中将香港岛称之为海岛而并无名称。
年(清雍正八年)浙江水师提督陈伦烱所著地理专志《海国闻见录》附有《沿海全图》。该图绘有香港岛,并注明为“红香炉山”。
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新安县知县舒懋官主修,王崇熙总纂的《新安县志》共十三卷,是迄今研究香港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卷内记载有大量香港地区的地名,包括墟市、村落及岛屿;并附有地图五幅,其中将香港岛绘为东西两个海岛。东边海岛称作“红香炉”,西边海岛称作“赤柱”。虽然所附地图未见“香港”一名。但该县志卷二《舆地略》中则明确记载岛内有香港村。
年(清道光二年)两广总督阮元修纂的《广东通志》是学术界公认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志书。书中附有《新安海图》,香港岛在该图中被绘为九龙对岸海中的一个海岛,并注有红香炉、大潭、硬头山(今太平山)等几个地名,但并未注有香港一名。
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15日香港出版的《宪报》,刊载了英国占领香港岛后,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根据《宪报》记载,全岛居民为人,主要为渔民、石匠及农民。散居在16个大小不等的村落之中,其中最大的村落赤柱(渔村)人口人,其次为筲箕湾(石矿场)人口人,黄泥涌(农村)人口人,香港(渔村)人口人为岛内第四大村落。
年(清咸丰六年)军机大臣文庆等编纂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是一部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汇编记载:“香港为商船内驶必由之路,其岛曰红香炉,上有营泛居民”。此时,香港岛已被割让,但在官修的文献中仍称香港岛为“红香炉”。
二、英国对香港的认识
英国对香港认识是伴随其自十七世纪工业革命,继而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实行海外殖民地侵占扩张而来的。
1、十七世纪英国对香港地区的觊觎
年(明崇祯八年)12月,英王查理一世授权其参与投资的科腾商团及海军上校约翰.威德尔(JohnWeddell)率武装商船4艘和轻帆船2只赴中国贸易。英王指示威德尔:“凡属新发现的地区,若据有该地能为朕带来好处与荣誉,即代朕加以占领”。该船队于年4月离英,转年6月抵达澳门,企图近一步前往广州。明朝官员要求英船在今香港大屿山停泊,但威德尔不予理睬,强行闯入珠江口,炮轰并占领亚娘鞋炮台。明朝广州地方官员在其武力恐吓下,不得不同意其要求。英武装商船进入广州,售出他们货物后,满载糖、生姜、瓷器等货物返航。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派遣商船来华。
年(清康熙二十二年)7月1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卡罗莱娜”号(Carolina)来到中国广东海域,由于葡萄牙人不许他们在澳门经商,该商船由一只中国走私小船引到今香港大屿山,想在这里从事秘密交易,后受到中国水师船的监视和阻拦,这条船在大屿山旁停泊两个月之久。直到年9月17日才开往浪白澳(今珠海市南水镇),这是英国人首次来香港地区。
年(清康熙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商船“防卫”号(Defence)来华贸易,载货吨,这是当时英国来华贸易载货最多的一艘船。据他们向公司报告说,该船于9月1日停泊在“澳门以东约15海里”处。美国历史学者马士认为,据此方位,“防卫”号很可能到过香港海域,特别是今香港维多利亚港西部的急水门,因为那里是很好的避风处所。这是第二艘到达香港地区的英国船。
2、十八世纪英国对香港地区的窥探
年(清乾隆六年)英国兵船“星迪”号到达中国广东海域,进行武装窥探,该船曾停泊于香港岛南部进行修理。香港岛西南部石排湾,很可能是该船停泊的港湾。这是英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艘到达中国的兵船。
年(清乾隆四十五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属“约克”号商船船长乔治.海特(GeorgeHayter)根据葡萄牙人绘制的草图而绘编了一张《中国南海海图》。该图记录了香港保留至今的诸多地名。他把香港岛英文译作“HongKong”,中文写为“红江”。这是“香港”一名首次出现在外国人绘制的中国海图之中。
年(清乾隆五十二年)英国派卡思卡特(CharlesCathcart)中校出使中国。其主要使命是向清朝政府要求割让一块土地,作为英国通商的据点。乔治三世在训令中指示:“我们在中国的广大商业,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作为商站,……因此,我们希望赐予一块比广州的位置更方便的小地方或孤岛。”该使团于年12月乘“维斯塔”号(Vestal)快速战舰启航,后因卡斯卡特中途病逝,该战舰被迫返回英国。这是英国第一次准备正式向中国提出割地要求。
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王乔治三世任命马戛尔尼勋爵(LordMacartney)为特使,率80余人正式访华。马戛尔尼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藉向乾隆皇帝祝寿之机,以照会形式向清政府提出开放宁波、天津、舟山等通商口岸,并要求将舟山附近一个岛屿和广州附近一个类似的地方让给英国。乾隆皇帝对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以“皆不可行”断然拒绝。这是英国第一次正式向中国提出割让领土的要求。
3、十九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英国对香港地区的入侵
年(清嘉庆十一年),东印度公司的水文地理学家霍斯伯格(JamesHorsburgh)经过连续多年在中国广东沿海地区包括香港一带洋面进行勘测后,给英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其中多处提到香港海域情况,该报告指出:急水门西部是一个可供各种船只停泊的安全锚地,香港岛与南丫岛之间的东薄寮海峡也是良好的避风处和抛锚地,香港北面的鲤鱼门形成一个可容纳各种大小船只的优良海港。船只在战时停泊在港内,把它们的舷炮对着海峡,可以抵御优势兵力,击退进犯的敌人。此外,港岛南部大潭港也是一个良好避风港。霍斯伯格的报告表明,英国人在十九世纪初期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香港海域的情报,对这方面的情况已相当熟悉。
年(清嘉庆二十一年)英国派印度总督阿美士德(LordAmherst)及东印度公司驻广州代表斯当东率团访华。此行目的是要求清政府改善通商办法,包括割让一海岛。值得一提的是,斯当东(马戛尔尼的儿子,曾随其父谨见乾隆皇帝)打破历来在澳门会合的传统,别有用心地选择在香港岛西南部的瀑布湾与阿美士德会合。阿美士德的船队及东印度公司的勘测船在瀑布湾停泊了三天,对该地作了详细的调查。阿美士德的副使埃利斯(HenryEllis)曾在日记中写道:“以往大概从来没有这么多欧洲船只聚集在这个港湾中,从岸上看去,整个景象十分热闹。到了夜晚,那么多渔船,每只点一盏灯,宛如灯火通明的伦敦街道一样。”该商团回国后向英国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盛赞香港“从各方面看,无论出入口,香港水陆环绕的地形和优良的港口,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由于此次特殊安排的会合,“香港”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上。
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多艘商船汇集香港岛及尖沙咀一带,且在港岛沿岸搭建寮棚居住。
年(清道光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用20万两银子买通两广总督李鸿宾,占据大屿山作为“往来安歇地”。后因广东巡抚朱桂桢反对,才将“屿地追回,银未尝。”
年(清道光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三艘停泊在急水门,另有六艘停泊在今维多利亚港内(当时英国人称为HongKongHarbour)。同时,英勘测船加紧在港岛西北至鲤鱼门进行勘测。
年(清道光十年)英商47人联名上书,要求政府“占领中国沿海岛屿一处”以保护英国对华贸易。同年六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广州通商制度不满,决定暂禁公司商船驶入虎门贸易,命令它们全部停泊在九龙附近洋面。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选择维多利亚港作为在珠江口外船只抛锚地的开始。
年(清道光十三年)斯当东在英国下议院报告:“很多年来,香港是舰舶停泊的良港,这是大家承认的。”他竭力鼓吹在“中国口岸设立贸易中心,以脱离中国的管制。”
年(清道光十四年)8月21日,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WilliamJahnNapier)致函英国首相格雷伯爵(EanlGery)要求指令印度总督,“准备一小支军队,随着西南季风的开始进入中国海域,它到达后应占领珠江口东部入口处的香港岛,该岛非常适合达到一切目的。”这是第一个主张武力夺占香港岛的英国官员。
年(清道光十五年)继律劳卑、德庇时之后第三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罗宾逊(G.B.Robinson)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建议把全体在华英商转移到船上,“使他们住在大屿山或香港附近的某个美丽的港口。”
年(清道光十六年)罗宾逊再次向巴麦尊建议,“从伶仃洋这个在南方吹来季风时没有掩体的和难以停泊的锚地,迁到安全而又宽敞的港湾或香港这个港口。”同年一队英国人和美国人到香港岛进行正式调查。
年(清道光十七年)英国囤集鸦片的趸船22艘集中于尖沙咀。
年(清道光十九年)安德鲁.韩德森致函东印度与中国协会主席拉本特,鼓吹“我们还需要占有一个海口,我们可以占据大潭湾及岛(指香港)。这个地方作为港口较澳门为佳,海水又深,陆地环绕,常年可用,易于防守。”同年8月26日,英船开到香港即在岸边搭建寮棚居住,“决定以香港作为永久居留地。”
(写于年7月)
点击可阅读往期图文
香港行 昔日唐人街--太平山街
香港行 水坑口街与荷李活道公园
香港行 卑路乍街和卑路乍湾
香港行 从义律渠到雪厂街
香港行 走进砵甸乍街
从统计数字--看香港社会的贫困阶层
从统计数字--看香港社会的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