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从新安小学起步一一从一张老照片

得了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57873.html

我的书櫉中一本发黄的相册中间藏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她记录着我的人生从这里起步。

老照片正面

老照片上方两名同学举着的一条横幅上,从右向左顺序贴着九个硕大的美术字"欢送报考军干校同学",照片正中间被无数名腰鼓队员簇拥着的、头戴人民帽、身着深色制服、仍一脸稚气的少年,正是笔者本人。当年刚刚十五岁的我,胸前戴着大红花,昂首挺胸站立在人群中间,标明着我就是这场“欢送报考军干校同学”仪式的主人翁。那么,这是发生在什么年代的事,是什么学校发生的事,照片后面站着一排什么人、这中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为什么说我的人生起步从这里开始,??老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

老照片背面

照片摄于年,年6月笔者重返母校新安小学访问,时任新安小学校长李福潆先生将上面这张"欢送报考军干校同学"照片送给我留念,并在照片背后签名盖章。根据我的记忆:照片后排右一为吉琛老师、后排右三为常务校长李育琦、后排左四为章壮余主任;前排腰鼓队打铜钹者叫桂庆亚、中央打腰鼓摆姿势者男生李洪超、女生林继珍;腰鼓队左一陈秀白、左四尤学功、右二陈树乔、右四陈如骅、右五林继康??后排举横幅的左为王正梅、右为李成静??年隔七十年,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叫不出名字了。

让我就从这张老照片说起吧。

有幸就读于在古镇河下裴荫森旧居复校的新安小学

七十多年前,我在淮安县新安小学插班读五、六年级。这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年创办的,陶行知先生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他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方式,使新安小学名闻遐迩,家喻户晓。后来在陶先生学生汪达之的带领下从新安小学走出来一支由十四名小光棍组成的抗日救亡宣传队一一新安旅行团,更是名震天下,永载史册。人们称新安小学为“小好汉的摇篮”。淮安城第二次解放后,新安小学复校,我有幸成为一名享受“供给制”包吃包住的住校生。早期新安小学在淮安县城北萧湖之畔莲花街一座破旧的灵王庙中,淮城第二次解放,新安小学复校,老校舍由于年久失修,只剩几间破烂不堪的房屋和一片断垣残壁(后成为新安小学师生的生产劳动基地)。经河下绅士玛洪文先生鼎力协调相助,即迁址至河下古镇湖嘴大街白酒巷清末京官、淮城名仕裴荫森旧居中。当年此处住房有座南朝北正屋四进三大天井,东西厢房、厨房库房一应俱全,约有四、五十间之多,西大门在湖嘴大街,东大门在姜桥巷,南大门则在白酒巷,占据了整整半条街,因在姜桥巷的东大门外有诺大一块空地,据说原来是裴家的花园所在地,正好作为操场,因此"淮安县新安小学"校牌就挂在东门外,一切出入皆从东门。裴宅当年的房子称得上是"豪宅",办一所学校绰绰有余。学校扩大了招生,最兴盛时还招初一新生,称为"艺友班",一度还将"新安小学"改为"新安学校"。教室大了,可以不再两个年级学生合用一个教室办复式班,可以成为单轨制了,但刚复校时高年级学生多,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少,仍然要办复式班,开始也只有三个班学生,第二年才有近一百人。学校用第二进正房的厅堂拆除房内隔板,成了一个可容一百多师生开会的小礼堂,还有音乐室、美工室、图书室、学生食堂、女生宿舍,一应俱全,男生宿舍则在姜桥巷另外租三间民房。我们所有住校生从"破庙"搬进了"豪宅",一下子"鸟枪换炮了"因此特别兴奋。只可惜这么大的地方没有地方建厕所,只能在东大门外操场北边建了一个旱厕,卫生条件略差,不过每天由莲花街老校区生产基地上的雇佣的老农按时来清理粪便作为基地的肥料倒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后来听说裴荫森故居作为清末民初建筑,尚存二十多间,已列入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住校"义养生"是新安小学复校初期的一大特色

提到新安小学的学生,首先得讲一讲复校时学校有一批住校生,这是当时新安小学的一大特色,统称"义养生"。

(一)"义养生"学生有四个方面的来源:

一是年解放战争开始后,新安小学随大军北撤,后与淮南干部子弟学校、盐阜师范干部班合并成立"雪峰干部子弟学校",解放后新安小学复校又回淮的部分"雪峰学校"学生,据我记忆当时有:尤学功、陈树乔、林继珍、林继康姐弟俩;

二是淮城解放后留在县城任职的未脱下军装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干部子弟:张云松(县长张玉琢之子)、李惠生、李成静姐弟俩(县政府秘书李XX之子女)、姜锦芳(文教科长姜亚才之女)、王正梅、王正芳(民政科长、副县长王汝祥之女)等;

三是革命烈士子女如,陈如骅、陈秀白兄妹,其父是烈士,医院护士,医院任护士长;

四是淮城地方有关方面包括莲花街老邻居及贫困户子女、社会孤儿,如阙锦成、赵崇明、王霭云、张德秀、高其昌、韦诚忠、桂庆亚、汪性颖等。

"义养生"约有三十多人,多为大龄学生,十五、六岁,最小的叫陈秀白、王正芳只有九岁,分散在不同年级。

(二)"义养生"的生活待遇:

供应食宿,供应书本,笔墨,每月发牙膏、肥皂、卫生纸等生活用品,每年春秋两季按人量身定制制服。还将上海教会送来的救济服装分发给有需要的人穿。

当年女生宿舍配一专职保育员名叫王玉珍,负责照顾年龄小的住校女生,教住校的男女生学习洗衣服,学习铺床叠被,打扫房间卫生,像妈妈一样照顾着住校生,大家亲切地叫她"王妈妈"。听说解放前她的一个十岁的儿子因病去世,她将住校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有加。记得我曾经写过一篇《我最喜欢的王妈妈》作文,就是写在我一次得胸膜炎的时候,王妈妈是如何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细节,作文还被语文老师在全班作为优秀文章朗读给大家听,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男生宿舍由大学生轮流值班自己管理自己。男生宿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租住的民房,室内无厕所,那年头晚上在屋内放一只小便桶,夜里男生小便可以不出门,直接尿在桶里,早上则由两名值日生抬着倒入厕所茅坑。这成为当时男生宿舍特有的一个"保留节目"。因为一次在体育课上,猛烈向我"砸"了一球,造成我胸口疼痛得了急性胸膜炎的"义养生"桂庆亚同学,轮到我值日抬尿桶时,则次次都抢着给我顶班,不止一次地表示他的歉意,让我十分感动。

冬天每周组织男生去河下浴室洗一次热水澡;夏季洗澡男生则是在露天各自端盆水,实行"淋浴",这时是住校"义养生"最"疯狂"的时候,打水仗,开心至极。另外学校每月都请理发员来校给男生理一次发。当时不要求男生都剪光头或平顶头,模仿章壮余老师的发型,我也喜欢长发。

学校配有一名校医(兼任卫生课老师),一般小病小痛不出校门,"义养生"看病不要钱。

总之"义养生"的一切均是学校包下来的。

(三)"义养生"的生活经费来源:

一是地方财政拨款。当年干部仍未实行工资制,供给制干部的子女和军烈属、烈士子女部分由财政或民政部门拨款;

二是孤儿、贫困户子女生活经费由上海一个美国教会办的救济总会不定期拨发救济款(由解放后留在上海的"新安旅行团"成员负责联系与落实。"新安旅行团"多数成员年并入上海歌剧院);

三是新安小学老校区生产基地的农作物收入是"义养生"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四是解放后南京晓庄师范复校,原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主政晓庄师范,不定期支持新安小学部分经费。

(四)"义养生"日常生活管理:

一是由于资金来源不固定,因而在"义养生"的日常生活中,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尤为突出,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用纸,爱护书籍,等等,无论是大同学或是小同学,"义养生"人人必须遵守。

二是每周五晚上"义养生"要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义养生"中一切"不正之风"都过不去民主生活会这一关。记得有一次"义养生"陈树乔吃饭时剩下半碗米饭没吃完就走了,生活会上被大家狠狠的批评了半天;桂庆亚在体育课上"砸"了我一篮球造成我胸部受伤,在生活会上作了自我批评,直到我表示原谅才算过关。

(五)"义养生"待遇的终极:

后来,"义养生"高其昌、韦诚忠因年龄较大,毕业后即被山西阳泉煤矿招工带走。还有的进城读初中了,"义养生"待遇亦就此结束,如阙锦成、赵崇明、王蔼云、张德秀等,走了一个少一个,义养生名额不再增加。后来因朝鲜战争爆发,教会救济总会资金来源断了,和军队供给制干部转入地方改为工资分发制度,财政不再拨款了,其干部子女也不再享有"供给"待遇了,新安小学"义养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学生待遇也随着终止,"义养生"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特殊称谓。时至今日,我在"百度"或任何一个词典中都没有找到有关"义养生"这一名词来源的解释。同样,随着我报考军干校,离开新安小学,我的"义养生"的生活也就此结束。

年国庆汪性颖(中立者)与"义养生"同学陈树乔(右)、张云松(左)合影

年春离开新安时与"义养生"张云松合影,身穿统一制服,胸前佩戴新安小学校徽。

新安小学特别优秀的老师给学生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

新安小学校长叫刘昭朗,是新安旅行团老团员之一(中途因病回淮中止旅行),新安旅行团顾问汪达之的学生。刘校长办学中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传承新安小学教育传统,提倡手脑并用,重视实践,使新安的学生既学文化知识,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淮安县第一支莲湘队,第一支腰鼓队,第一支秧歌队,都是最早出现在新安小学的,既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我是当年腰鼓队成员之一,头扎白毛巾,男生身穿白色镶红边,女生穿红色镶白边的表演装,腰背红包腰鼓,一个个义气奋发,活跃在校园、广场、街巷之中,莲湘队、腰鼓队、秧歌队多次到县万人大会上表演,话剧队多次在淮安体育场、河下古镇街头宣传抗美援朝,演出活报剧,演唱歌剧《白毛女》片段,深受老百姓的好评。

刘校长竭力组建一支特别优秀的教师队伍,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教导主任汪养真(后来任板闸小学、勺湖中心小学校长)、政教主任章壮余(后为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总务主任丁怀玉,在当年的教育界都颇有名气。汪主任兼教高年级算术,章主任兼教高年级语文,总务丁主任则专心致志于学校的全部后勤保障,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校没有专职工友,真正是"校长兼校工,上课代打钟"。解放初期,公教人员尚未实行工资制度,仍按战争期间实行供给制,只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人人尽心尽力,恪尽职守,艰苦办学,将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

我们最早学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志愿军战歌》《卖报歌》《南泥湾》《康定情歌》??十多首革命歌曲是音乐老师许奎珣老师教会的。当年许老师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他学习的的专业是政治,音乐则是他的爱好。他身材高挑,面容俊俏,一笑两个酒窝,招人喜爱,是男女学生心中的偶像,他嗓音宏亮,音色圆润,许老师当年教会我们唱的歌曲,耳熟能详,至今都难以忘却,真正是一日学会,永记心间。后来听说许老师被调往中学任教,在楚州中学退休。许奎珣老师当年二十多岁,今年应该九十多岁高龄了,几年前我曾登门看望过他,身体依然硬朗,这大概与他爱唱歌,心情豪爽大气,心态和平,不会没有关联吧。

美术老师范正怀是南京大学美术系高材生,傅抱石大师学生,他既教学生背着画板室外写生,教授从素描开始的绘画基本知识,又教学生学写美术字,带领大同学上街书写大幅墙头宣传标语,还自画大量宣传漫画宣传抗美援朝,在学校美工室还陈列着许多他制作的雕塑作品、手工工艺品、板画等,很受学生欢迎。老照片上"欢送报考军干校同学"九个苍劲有力的美术字就出自范正怀老师之手。我特别爱上范老师的美术课,他教的认真,我学的专心,听说我要去南京报考军校要离开新安了,特别送给我一幅他画的巍峨壮观的南京揖江门水彩风景画给我留作纪念,可惜因保存不当后来遗失了。几年后范正怀老师调回南京大学任教,当年我在南京读书,曾去他位于鱼市街的府上拜访过他。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范正怀是我在新安小学遇上的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丁曼露老师负责课外歌舞活动辅导组织工作,每天课外活动时总有一大批学生围着丁老师红绸舞动,笑声不断。她是学校少年儿童队辅导老师,负责学校的全部课外活动辅导工作,莲湘队、腰鼓队、秧歌队,全由丁老师负责管理,成绩斐然。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丁老师与音乐老师同台唱歌剧《白毛女》"北风吹"片段,丁老师扮喜儿,许老师扮杨白劳,配合默契,赢得太多的掌声。他们台上扮父女,台下又特别像一对情侣,我们这些高年级的住校"义养生","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天真得很,真希望他们就是真夫妇。

历史老师吉琛,当年已接近退休年龄,戴一付度数很深的黑边眼镜,络腮胡子很重,显得格外黑,但对学生态度和蔼,说话亲切,学生视他为祖辈。教历史是吉老师的强项,讲起年鸦片战争,讲起甲午海战,讲起解放战争几大战役??如囊中取物,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不看书本不看讲义,在讲台上似动员百万雄师出征。吉琛老师的女儿原来也在新安小学做老师,后来被淮安县政府秘书李XX娶为妻子,成为"义养生"李惠生的继母,我们住校生经常逗李惠生,叫他喊小吉老师"妈妈",喊吉琛"外公",李惠生被大家逗急了,几乎翻脸。不久小吉老师调到县文化馆,吉琛老师退休了,这样的玩笑才终止。在欢送报考军干校同学的仪式上吉琛老师站在后排右侧,庄重,深沉。后来听说县人民政府李秘书调到盐城(当时淮安县属盐城地区)吉琛老师随女儿去了盐城,从此没有再见过面,李惠生也结束"义养生"生活离开新安小学。曾经听说李惠生长大后在扬州市广陵区任司法局长,按年龄也早已退休了。师生一场,同学一场,留下太多的记忆。

体育老师何某本身擅长篮球,因此体育课上教篮球,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打篮球,他组建的新安小学代表队是淮安县第一支小学生篮球代表队。"义养生"中阙锦成、高其昌、尤克功、桂庆亚等都是主力队员。我当年体质差不适宜打篮球,因而连运球、传球、投篮等几个基本动作都不熟练。本文前面说过的一次在体育课上,与我同班同桌同宿舍的桂庆亚同学猛地一个球"砸"向我,我没有接住,一下砸上我的胸口,我捂着胸口蹲下去,过了好一会儿才站起来,没想到当天夜里,胸口疼痛,不能翻身,胸中似乎有水在流通,撑到天医院检查,说是急性胸膜炎,抽去胸腔积液,又打针又吃药,休息了三天才去上课。从此我离篮球远远的,体育课上男生安排打篮球,我就参加女生的打叠球、跳绳等活动,休整了很长时间。但俗话说"不打不成交",这次胸部受伤桂庆亚同学又是生活会上检讨,又是顶替我做值日生,七十多年,一直是好朋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政教主任章壮余兼任我的语文老师是在六年级的时候,章老师中等身材,帅气,儒雅,文质彬彬,平时讲话轻声细语,但他给我们上课时讲话精神十足,朗读课文时说着夹着淮安腔的普通话,音色很好听,分析课文很有水平,深入浅出,学生听得懂,教古诗词时读得摇头晃脑,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他给学生批改作文经常会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当靣指出作文的优点与不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当年当他听说我是古镇河下老中医汪筱川的重孙辈时,对我特别亲切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hj/5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