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要问年的暑期档哪部电影最火,那么动画作品《哪吒之魔童转世》(下文简称《哪吒》)自然当仁不让。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性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哪吒》的制作团队以父母之爱、朋友友谊、热血情愫等要素为内核,借助高水平的现代传媒技术制作出一部文化精品,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截至8月26日17时,据“猫眼电影”数据,哪吒票房已达44.95亿,位居中国内地电影排行榜前三甲。事实上,如《哪吒》一样的文化精品,除了票房大卖外,还会对我国的文艺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一)
观影群众开心——文化精品为合家欢创造条件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看电影已经日渐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是暑期档、春节档、国庆档,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观影。但是问题在于,现今市场上鲜有制作精良、老少皆宜的电影作品。大多数时候,家长们不得不陪孩子们一起看针对儿童群体制作的动画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难免剧情简单、特效一般、制造粗糙。最终的结果便是孩子们手舞足蹈,家长们睡倒一片。
但《哪吒》却是个例外,它满足了父母与孩子双重的观影需求,用一场分钟的视听盛宴为暑假的合家欢创造了条件。与前几年的爆款《大圣归来》类似,《哪吒》不仅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吸引了孩子们,也凭借其流畅的叙事、高水准的特效抓住了成年人的心。尤其是它结合时代背景,将封建父权的典型代表李靖改编为默默付出的慈父形象,成功“骗走”了多数父母的眼泪。
屏幕里,李靖为了救哪吒,决定一命换一命;屏幕外,孩子们紧张地握起了小拳头,部分感性的父母们则默默流下了眼泪。恰好也是这时,两代人的陪伴与传承悄然地发生着。
(二)
文艺从业者定心——文化精品热映反应观众需求
《哪吒》的热映也给文化产业公司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给精益求精的文艺匠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必须要承认的是,我国过去几年的文艺市场发展并不是十分良性。“大IP+流量明星=快速赚钱”的模式让投资者们急功近利,也让崇尚工匠精神的文艺工作者们心灰意冷。长此以往,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将难以实现。
好在《哪吒》、《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这些文化精品在各自的档期内纷纷热映,再加上今年暑期档某流量小生主演的“科幻巨制”票房惨淡。观众们“用脚投票”,以实际行动让文化产业公司及文化从业者们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用心做出来的好作品也一定会被人看到。
(三)
文化部门舒心——优化文化产业营商环境初见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稳中有升,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4万亿,同比增长7.9%。这与文化部门优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其中《哪吒》的热映更是表明,“内容为王、创意制胜,积极健康”正逐渐成为我国文艺市场的主流价值追求。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不进则退,不进不可。”因此,在过往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希望文化领域从业者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找差距,抓落实,引导市场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文化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令观众开心,令从业者定心,令管理部门舒心,如《哪吒》一样的文化精品,意义便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如果票房会“说话”数读中国电影观众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