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深圳吗?
知道他每个地名的来历吗?
什么?!一个都不知道?!!
OK...那小编就来当一回讲解员吧!
当你了解过他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
或许你会更加喜欢他哦!
深圳“深圳”地名最先出现在史籍里是在年(明永乐八年),当时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村庄,于清朝初年方才建墟。
“圳”在客家方言里是田间水沟的意思,“深圳”因村庄周围水泽密布,田间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鹏城
深圳又名“鹏城”,源于深圳市东部大鹏湾畔的大鹏古城。
古城位于龙岗区大鹏街道的鹏城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年),是明代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千御守户城”,简称“大鹏所城”。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又将深圳称为“鹏城”,寓意深圳似展翅高飞的大鹏,搏击风云,遨游长空,勇往直前。
福田
福田的名称来源于“福田村”,据说跟沙头的黄氏有关。
南宋光崇年间(年),上沙村的始祖黄金堂的第四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的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因造的田一块块象格子一样,就取名为“格田”。
后看到田里的庄稼颜色碧绿,好似幅幅图画,心理非常高兴,又将“格田”更名为“幅田”,因“幅田”中的“幅”与“福”同音,再改名为“福田”,有“得福于田”之意。
“福田”的另一种说法,据说源自宋词的“湖山拥福,田地生辉”题词。
罗湖罗湖的名称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就已存在的罗湖村。“罗”字源于古越语,是古壮侗语对山的称呼,带有“罗”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遗留。
“罗湖”就来自周围湖塘众多的那座山的名字,“罗湖山”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即被夷平。
南山
南山这一名称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历史上,南山村名变更过多次。以前,因南山村民大多姓陈,曾叫“陈屋村”,后来,因村址位于大南山麓北侧,又得名“南山村”。
大小南山的得名,一说是指南头城南面的山,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陆地上最南面的山。
龙岗龙岗多山,山岗犹如伏卧的巨龙。传说厌倦天宫寂寞生活的仙女降落凡尘,四方飘游,看到龙岗这一带气候温和、水草丰茂,心生留恋而留居,于是,群龙便化作山岗环绕护卫。
神话传说必伴随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龙岗先后是越国、楚国的属地。
三国时期,经过吴国的拓展开发,龙岗一带人口渐多,日趋兴旺。
宋朝末年,龙岗的主人,是现在横岗街道的荷坳乡人。
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从梅县、兴宁、五华等地,迁了一些人来龙岗定居,年,正式命名龙岗。
宝安宝安县取名“宝安”,据说是由于今属东莞市的宝山,古时产银,银在当时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
还有一种说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而名”。
盐田
盐田的名称来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盐田村、盐田墟的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
清朝时期,在现在盐田港东北角的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交易墟市,许多人不走山路,而是从海路划船、乘船而来,这就是盐田墟。
后来墟市越来越大,赶墟的人就在墟市边搭棚逗留,露天的墟市逐渐演变成盐田村。
南头
南头的名称有一种解释是,“南头”是“南山”和“沙头”的合称。这里靠近海湾,历史上曾形成过由入海河道冲击而成的大沙滩,在本地话里就叫“沙头”,而当地人就将南山和沙头合并,称“南头”。
明朝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曾写过一首诗,赞扬南头父老对抗击外国侵略的支持,题目中就有“驻节南头”四字。这是对“南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南头”就已经是一个固定的称呼。
沙头角
沙头角是中国南大门的一个特殊的边陲小镇。清朝中叶,这里就是个规模很大的行政村,到了清晚期,由于新界的划分,沙头角村被一分为二。
沙头角的得名,有一个颇富诗情画意的传说:相传清朝的一位大臣出游到这里,面对眼前碧波荡漾的大鹏湾、银白的沙滩,随口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诗句,沙头角因此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则比较血腥。“沙头”其实是“杀头”,沙头角是个杀人场,清朝时,抓到的海盗就是在这里被砍头的。
沙井
沙井曾称龙津。沙井兴起与陈氏家族有关。北宋末年,为避乱,陈氏经福建侯官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中期,陈朝举迁入归德盐场(现在的沙井、松岗等一带)涌口里。
陈朝举可能是个级别不太高的盐官,当时古深圳地区的盐业已经非常发达,归德盐场的附近,有一个叫云林的地方,已经比较繁荣,陈氏就在云林的附近定居生活,这里入海河道多沙,掘井时沙很多,就取地名为沙井。
车公庙
从前的广东、香港一带,建有很多的车公庙。传说,纪念的是车公——车大元帅,此人是宋朝的名将,智勇双全,曾经成功平定过江南之乱,南宋末年,宋帝南下避难,由车大元帅一直护驾到了广东深圳一带。车大元帅去世后,后人为表其忠勇,就为他立庙供奉。
还有一种说法是,到了明朝末年,广东一带瘟疫蔓延,不少居民染上恶疾,相传车公在乡民梦中显灵,协助他们消灾解困,令瘟疫尽除。于是,乡民就在车公显灵的地方,建庙供奉。
如今的车公庙,已是深圳的中心区,深南大道、滨海大道以及深圳地铁,贯穿其间,当年香火旺盛的庙宇在哪里,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了。
福永福永之名由来已久,据传这里地接海滩,只有一条街,后由于海泥淤积,沿海滩涂伸展为陆地。靠近海边处加建了上、下街,商业活动逐渐移来,旧街则成了居民区。
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吸引了东莞、番禺、中山、顺德等地移民集居,日渐成墟,取名“福永”,表达“永远幸福”的吉祥寓意。
明朝天顺年间《东莞县志》记载,公元年,明政府在福永村南面,设立“福永巡检司”——主管社会治安的基层政府机构,这是关于“福永”的最早文字记载。
公明
公明名称来源于原有的公明墟。年,公明墟建立,这个相对年轻的墟市(商品交易的集市),是宗族纠纷的结果。
明朝天顺年间,在现在将石村的附近,就有了周家村墟。到清嘉庆年间,出现了白龙岗墟,也就是今天的薯田埔村的前身,还有永长墟(在今松岗罗田。清光绪年间,原来的白龙岗墟附近,又出现了丰和墟。其中,以丰和墟最为兴旺。
后来,因为这几个宗族之间发生纠纷,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议下,于年,在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又叫义和圩(即移和圩)。年改名公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义。
观澜观澜原来叫“官难”。在建立观澜墟之前,附近的居民赶集都到附近的清湖墟,后来,东莞知县派人勘定了观澜墟的地址,它坐落于新安、东莞两县之间,而新安、东莞各自都在墟内设置了地方治所,当官的互相牵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难”,以为一种讽喻。
后来,一位很有名气的叫邓坤的风水先生,云游到这里的河东岸,看着波澜壮阔、绿水盈盈的河水,大赞好风水,从此留恋此地,每天清早坐在河边“观望波澜”,并在这里建了观音庙,取名“观澜”,于是“官难”墟也就改名为“观澜”。
石岩
石岩地处风光秀丽的羊台山北侧山脚下,是个古老的居民点,远在北宋时期,已有居民在此居住生活,清嘉庆年间,这里开始建墟。
石岩的名称来历,与一个古寺有关。石岩原叫“乌石岩”,这里有个天然的大石洞,供奉观音,洞中央有一大石座,供奉的人燃放鞭炮,投掷在石座上,见石座呈现褐黑色,就说是显灵,于是将大石洞称为“乌石岩庙”。
后有人在此修建庙宇,名为“慈石古寺”,有石级通到大门,牌楼上书“乌石岩”。“乌石岩墟”因而得名,后来改为石岩。
布吉
布吉得名,与俗称“布隔”有关。在多年以前,在现在的铁路西侧,有一个莆隔村,因为客家话中,“莆”与“布”发音相近,到了清朝中期,逐渐被称为“布隔”村。清咸丰二年,也就是年,在村的南面建起了丰和墟。
年,广九铁路通车,设了一个“布吉站”,“布隔”遂就称为“布吉”。现在,深圳本地的一些老人还称“布吉”为“布隔”。
平湖
平湖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年),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平湖包括三个村——伍屋围村、大围村、松柏围村。巧的是,这三个村的形状都极像动物:伍屋围村的地形,非常像一只螃蟹,大围村极像一只蚌,而松柏围村像一只虾。
村民们认为,螃蟹、蚌、虾都是水生动物,必须有湖泊才能成活,而当时这一带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一无江河,二无湖泊,水资源较为贫乏,出于对水的渴望,人们就将此地称为“平湖”。
葵涌葵涌历史悠久,在这里曾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等文物,发现了宋代的墓葬,表明很早就有人在这一带居住、繁衍。在古代,这里河流交织,长满蒲葵,得名“葵涌”。
“涌”是东部乡民对入海河段的特有称呼,海水涨潮时,潮水涌入河段,使河段变咸,乡民习惯地称之为“涌”(音“冲”)。
坑梓
坑梓有一著名的黄氏围屋群,分布于坑梓街道的东部和西部。黄氏一世祖于明清之际,由梅县迁居坪山江边村,二世祖于清康熙三十年,携三子迁居到坑梓老坑的祠堂街,三世祖仍住老坑祠堂街,育有九子,后分居草堆岭、对门岭等地。
“坑梓”得名与老坑有关。老坑因三面环山,居民住在中间的一个大坑上而得名。相传,坑梓镇城内以及沙梨园一带的村民,就是从老坑村的老祠堂分出的,所以史称“坑子”,意即“老坑村的子孙”,又因“子”与“梓”同音,后人遂改“坑子”为“坑梓”,意寓“老坑”是故里。
小编已经倾囊相告了
博学的你也可以给小编留言,
告知深圳其他地名的来历哦~
▼
Note:本文由深圳吃喝玩乐综合整理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个再走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