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休宁县的新安江绵延多公里,是安徽省第三大水系和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黄山人的“母亲河”。年至今,黄山市以新安江流域开展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推进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
新安江之源,雨后的黄山市休宁县流口镇美景如画。
通往新安江源头的山路蜿蜒,处处是美景。
前不久,黄山市和淳安县环境监测部门对新安江进行每月一次的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四项主要指标测算补偿指数优于考核指标。黄山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人介绍,新安江流域试点至今水质持续向好、总体为优,省界出境断面水质每年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一江清水出新安的背后,彰显了安徽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心和干劲。省委、省政府把新安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工程,统筹推进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镇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业点源污染防治、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同时,对黄山市进行全省唯一的单列考核,降低GDP考核权重,加大生态环保考核权重。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古村落。
“试点以来,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加快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仅新安江主航道拆除网箱只,涉及养殖面积37.2万平方米。”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聂伟平介绍,该市建立了覆盖流域所有乡镇的垃圾处理体系,组建了16支水面打捞队和人组成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实现“组收集、村集中、乡镇处置”;推进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在沿江两岸重点村庄实施污水治理项目97个,完成农村改水改厕2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实现了村级保洁、河面打捞、网箱退养、增殖放流、采砂洗砂治理等“10个全覆盖”。
在为期3年的首轮试点中,皖浙两省建立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坚持上下游定期协商、全流域联防联控,实现对流域重要地段、关键节点和生态敏感区域的单元控制、精准治理。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对首轮试点的绩效评估表明,新安江下游的千岛湖营养状态指数逐步下降,与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试点环境效益逐渐显现。
齐云山脚下的特色小镇。
从年开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沿续3年。聂伟平介绍,与首轮试点相比,皖浙两省补偿资金各追加1亿元,但调整了补偿指数基准限值和水质稳定系数,总体水质考核标准提高了7%,试点进入巩固提升的攻坚期。
记者吴江海晋文婧
摄影程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