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是“小而精”书画拍卖尚敷
传播:传统文化
书画鉴藏
高古美术
处世哲学
孙逸(-),字无逸,号疏林,亦号石禅,明末清初徽州海阳(今黄山休宁)人。山水得黄公望法,画风受李永昌影响较深,淡而神旺,简而意足。人物绘画研学文征明,有“文待诏后身”之称,工花卉,亦擅行草。入清后寓居芜湖,与萧云从齐名,同为姑熟画派之盟主。并与弘仁、汪之瑞、查士标为新安画派四大家。嗜好绘画,所作甚多,多被后人改挖款,现存世不足二十幅矣。
年代:年作时年36岁
名称:《四季山水》册页16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们说新安画派的两大始祖人物,用金陵画派龚贤所言:“孟阳开天都一派,至周生始气足力大,孟阳似云林,周生似石田仿云林”,这说明了后来画家弘仁、汪之瑞、孙逸、查士标等皆丛学程嘉燧和李永昌。而作为同门大师兄汪之瑞,我们在上一篇已做了专门介绍,孙逸作为新安四家之一,其画风以“静格”而著称,同为姑熟画派盟主的萧云从,当年已是很有造诣且影响颇大的一派画师,对孙逸的“淡远”“超逸”佩服不已,推崇备至。
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也就是通过画家所描绘出的画面,反映出画家所生活时代的气息,再者通过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这种的格局也谓之气韵。“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如用这句话来理解孙逸的“静淡超逸”画风,比较容易融会贯通。此作不足今天A4纸张大小,画面中上端为枯笔焦墨的高山白云,笔法应从新安画派始祖程嘉燧的枯笔焦墨而来,也有黄公望的牛毛细皴渲染。中下段为“一河两岸式”董巨构图,中锋运笔的几重淡墨,将两岸水口那种孤远寂静的逸气皴擦出来,加之茅屋两间,高士独坐观澜,诠释出画家的相忘于江湖脱离世俗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整个明清新安画派,直至近现代大师黄宾虹,新安画派文人的气息一脉相传,经久不衰。至今徽州乡野人家,屋内中堂悬挂的绘画楹联,也是手绘订制或主人亲历所作。
此作坡岸和山石的线条,均是沿用李永昌的笔法,包括汪之瑞亦是如此,只是汪更多强调了精简再精简印象派的画面构图,在他那个年代也是被非议的,但孙逸不是。我们在画史上多次提到孙逸“归隐终其身”“安贫乐道”“心胸坦然自得”,可以看出孙逸是避世隐居,尤其在入清寓居芜湖以后。在孙逸《仿唐寅鹤林玉露册》的自提句中:“苍藓盈阶,落花满径”、“步山径,抚松竹”、“坐弄流泉,漱齿濯足”,“啜芳茗,食竹笋蕨菜”。兴之所至,行旅观景,诵经吟诗,过着完全是陶渊明式的避世生活。他不似渐江不平之气的“遁世”、也不似查士标圆滑的“融世”、更不似汪之瑞醉意书画的“逃世”,他是“芳轩幽径”的“隐世”,做到了以书画来寓意的“澄怀观道”。
虽然孙逸离我们今天近年了,他那个年代文人是如何之生活和思想的境地?无从知晓,但我们从画家的笔性上来看,他拥有铁骨铮铮的内秀性格,质朴淡雅的美学儒家修养,驾驭大局的豁得胸怀。画面所作纵有这般跌宕迺劲的笔墨线条、苍茫深远的层层推入、寂静无声的水波不兴、观澜水榭的湖光山色、浅赭淡青的设色画面,给观者一片淡幽尔雅的“静格”,相忘于江湖的隐士生活。后来记载孙逸:“工诗书,通六艺”,这么一个“六艺”大才子得有多淡定,才能隐士?周亮工在《欀梨馆过眼序录》里写有一段题跋,表示非常仰慕孙逸,对“顾未得一望眉宇”,深表遗憾。曾自我宽解:“然见辋川图者,何必更观右丞,犹读柴桑篇者,何必定亲彭泽”,“抚此帙,如见无逸烟霞之姿,孰谓亮不识无逸也”。
孙逸的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构图丰富紧凑,笔法精简,线条迺劲绵长,却丝毫不影响满纸的“清幽”。所作画面生机繁茂、郁郁苍苍,却充满着一份天生俱来的“寂静”,用孙逸自己的题画词说:“胸次无尘腕似仙”的“清逸之气”。后人汤燕生曾这样记叙对孙逸的印象:“往从无逸先生游,见其蓬户茅轩,庭草芜径,惟床头有数卷书及倪黄先正诸轴而已。其人生平少长不议利欲干杯,勉志勤躬,夜以继日,惟知引轴自娱,逍遥图画,故尺幅所传,俱足际会风云,纵横千古”。
款识:垢道人喜予进呈黄山图意致酣畅出旧纸索画予性懒拙匝岁有成小册力量不及宋元觉清气尚未泯灭耳己卯秋抄海阳孙逸识。垢道人就是新安画派重要画家之程邃也,看来程邃拿了旧纸,在多次催逼利诱孙逸之后才完成的。说明程邃对孙逸的画非常欣赏和膜拜,竟然能把他吭哧吭哧画枯笔焦墨的老纸都拿了出来,再者这跋说明了孙逸信心满满,清气尚未泯灭啊。
年代:年时年36岁
名称:《冈陵图》现藏上海博物院
款识:已卯春日为生白社兄庄之游者三十年矣其中天地虚空物情屯幻不寿江韬。此作于崇祯十二年()与新安画派始祖李永昌、同门学兄汪度、弘仁、刘上延为李生白,联合绘作《冈陵图》合卷,每人画一段依次相接,孙逸所画第四段,墨色变化层次分明,质朴洁静,萧疏清逸。惜上海博物院没有高清一点儿的图片,无从再做细致的解说。
年代:年时年40岁
名称:《茅屋长松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作于崇祯十六年(),款识:“癸未新秋写祝以贞词兄孙逸”。这幅画构图沿用董巨的“一河两岸式”,不似倪瓒那样的枯寒孤寂,也不似董巨的苍茫浑厚,更不似文待诏沈石田的工细明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幽静淡远”。近景为虬松茅屋、坡石水岸,远景几笔黛山如影。山石树干均是中锋长线条,笔墨之中似有停滞郁结之气,折笔偏侧亦偶露之锋芒。其实孙逸用的是“草籀奇字之法”的笔力入画,后人黄宾虹对此笔法推崇备至,无比膜拜。也许斯年年时局不稳,大明江山注定将分崩即离,对于新安文人画家们都有万分牵挂,不免笔性上有股焦虑和浮躁。但即使是如此之时,仍然无法抹杀画面本身的“清静淡逸”。孙逸这种“静格”,从年的册页既已出现,直至晚年作品,亦是如此,这种“静格”的魅力对新安画派的后人们影响颇为深远,且无人逾越。
年代:年时年48岁
名称:《秋山一片响泉声》江苏私人收藏
款识:几年笔墨订交情素抱如君久益倾我向石城留晤对秋山一片响泉声辛卯八月余移家白门小言并图奉别伯玑社兄兼祈正天都孙逸
钤印:孙逸私印(白)无逸(朱)坚白斋(朱)
题跋:……月客居乾明道院得与……社兄周旋数晨夕诗情绘事……登逸品而雅慕无逸兄笔墨回……怀想间捡此成寄尝一晤也九日陈允衡记钤印:伯玑氏(白)
此作采用仰视构图,近景为河岸坡石、红叶树丛、修长劲健的三两虬松,寓意高古质朴和秋季的来临。而松下的小径则逆源而上,将湖边山埂道路延长至中景的河对岸。中景为秋山一片响泉声,巨嶂之上红叶杂树,屋宇三五间,一泓飞泉自巨嶂之下,蜿蜒三叠奔涌而出。远景长长披麻皴来构建山体山石的框架,而后细笔皴染背阴的山体,不多的浓墨和点皴,虽景致很多,却无一人行旅。只有这样“静格”将整个画面的景致,推向更加悠远的静谧,也诠释了作为姑苏画派两大掌门之一,亦也轻松驾驭如此巨嶂的构图。通篇长长的披麻皴犹如解索,在线条推出过程中采用圆籀用笔,一波三折的跌宕,线条无一不是无尽的优美。而在山体山石的背阴处,施以淡墨枯湿的皴擦,兼之浓墨的芝麻点皴。整体画面取之董源的静谧,却因笔简意远,水墨皴擦极少,将画面打造出一股清朗的悠远静谧之气。
年代:年时年49岁
名称:《溪桥觅句图》现藏安徽博物院
款识:茆屋面湖色隔岸出诸峰一杖过桥者将无觅句从壬辰春为元修社兄设并题似正孙逸。后人记载孙逸研学人物画源于文征明,临原画几可乱真。也难怪孙逸作品存世不足二十幅,尤其人物画更为罕见,估计都被后人们挖款换成文待诏了。此作设色淡雅恬静、婉约简洁,用笔线条迺劲舒朗,皴擦之中有股精细的工致;尤其竖点的点苔似有点龙画睛之妙趣,即活泼了画面的色彩,又彰显了驾驭点皴的高超技法。加之危岩下的几朵白云漂浮,几叠飞泉虬松,还有湖面的寂静和坡石茅屋修竹,更有杖藜过桥的高士,将整个画家“静格”的内心世界和“隐士”思想的诉求展现出来。用八个字来表达画面“淡而神旺,简而意足”,再为不过。
我们在鉴赏古代书画家的作品时,万卷不离其宗就是线条。用在笔性上,就是绘画线条的长短粗细,圆润毛刺的连续性。用在书法上,就是某一个书法家书体的风格,对于一个画家成长衍变的过程和鉴赏真伪,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孙逸年作品的书体风格以二王为主,右下略微欹侧,稍带有抄经体的风格。结字虽松散简化,但运笔却工整洒脱。在年图片的题字似有倪瓒的方正,行笔之间却生涩迟疑不前,似有日书十字的感受;也许此时,身体有所抱恙。与《茅屋长松图》的锋芒完全不同,但行笔谨严有度,工整隽秀,不改胸中之“清逸”本色,这也就是中国画里最讲究“以书入画”的魅力!
名称:《山松长青图》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孙逸山水得黄公望法,此作应为早年,惜图片像素不够,不好做深入理解。此幅山繁水复,宛如实景写生之作。千里之势,缩于尺幅之中,雄厚伟岸见简疏,秀雅静谧,深得倪黄之韵味。画风似有“粗沈”“细文”之间,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照,可以看出两者都是浅赭浅绛的山水,山头多堆矾石,兼之牛毛干湿皴擦。黄公望的“富春山居”笔法繁茂缜密,跌宕起伏;而孙逸山水则清静淡远,有股倪瓒的幽静深远,但又不像倪瓒那样的孤寂寒冷。一以贯之,孙逸承继了自己的“静格”,水墨皴法极少,笔简意远,虽山重水复却也清静悠远。
从这幅画,我们也能看出孙逸驾驭巨嶂危岩山水的能力,可能受萧云从的画风影响有关。萧云从也是从倪黄入画,其画注重于图案化的设计,造型更过于实景,晚年放笔成了“清疏韶华、笔墨爽利”。但孙逸的作品更多是内秀质朴,淡雅的笔墨来将内心的“静格”表现在画面上,是从内心美学素养和思想精神往外扩放表达的一个过程,可从艺术美学和修养来说,孙逸的成就要高出萧云从的更多。其实孙逸和萧云从也是一对好基友,萧云从在观摩了孙逸临摹《仿唐寅鹤林玉露册》》后,题曰:“余髻时便模唐解元此册,不能淡远,与子西所云超逸尘外之义殊也。无逸静者也,太古小年,敛辑于一毫端,犹自叹为刻画。得郭恕先细绣妙颖,始贞砥砺,然不若无逸绝伦逸群耳……”。
名称:《空山枯树图》现藏安徽博物院
款识:云林不是人间笔胸次无尘腕下仙摹得东冈草堂法两三株树小亭边旋吉词兄属涂并钦正孙逸。从此幅落款书法和画风来看,应是40岁()之前的作品,与40岁作《茅屋长松图》相比,该作品可能刻意为吉词兄所作,笔法上有意沿用倪瓒的笔性。但所画的线条乃草书圆籀用笔,跌宕起伏,偶尔绞笔盘旋,似有线陀下坠之势;因泥金不吸水墨,极少皴擦山石,远山用湿笔渲染,几笔平铺而过之后,再干笔细心收拾枯树龙爪乃至近景之山石。此作为海上画家朱屺瞻旧藏,并捐赠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称:《夜半听哑哑图》现藏徽文化博物馆
款识:慈鸟所栖处城南孝义家月明霜满树夜半听哑哑孙逸为敬老社兄画,钤印:孙逸(朱)无逸(白)眉寿(朱)。此作的用笔设色,均为黄公望的笔法,亦无倪瓒和李永昌的笔韵。我们在看年《四季山水册页》36岁所作,亦有清静悠远的画风,圆润迺劲的线条魅力,再参考落款书法的用笔结字来分析,有着二王楷书和汉隶的痕迹,与后期散淡的抄经体相比,该作品应为30岁前后所画。
名称:《拟大痴山水》册页现藏安徽博物院
此幅虽款识部分不全,从仅存几个字和画风的用笔设色以及干湿皴法来看,此作的框架式构图,山石的细笔皴擦,似有吴仲圭的笔法所在,尤其这种墨韵的渲染。在近景的杂树笔性上趋于生涩,干湿笔互用,尤其湿笔点苔,也全无《夜半听哑哑图》的爽利快捷,一挥而就的帅性。此作可能为30岁之前所作,应更早于《夜半听哑哑图》。从这幅作品来看,孙逸的“静淡超逸”的初始可能源出吴仲圭,在“元四家”中唯有吴仲圭的清旷野逸,突出于其他三家的“平淡”,承继马夏“平淡中寄奇险”的风韵。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为师,而孙逸正是从临摹文待诏而出名的。他这种溯本追源“董巨倪黄”,兼之后来老师李永昌的简淡朴实,终成新安画派四大家中“静格”之最高。
以上两幅均为赝品,目前已知国内外公开的拍卖记录尚无孙逸真迹出现,国内博物馆收藏15幅,江苏北京私藏各1幅,仅此17幅而已。上海博物院仅存新安五家合作的《冈陵图》、安徽博物院3幅、北京故宫博物院5幅、徽文化博物馆《夜半听哑哑图》、广东省博物馆《山松长青图》、日本3幅、美国1幅。其中美国密歇根大学艾瑞慈藏山水立轴,著录于《中国绘画总合目录》第一卷,题识有:“丁酉冬初孙逸”,说明了年即顺治十四年孙逸尚在人世。而国内徽学大家汪世清先生的考证,孙逸的卒年应为戊戌(顺治十五年,年),更近于事实。
孙逸经历明清朝代的更迭,尤其歙县黄赓为崇祯十七年武状元,年在徽州府歙县抗清一月余,还有同为抗清英雄的黄澍,最后降清到被迫出家,以及战乱期间黎民百姓的艰辛困苦流离失所,这些对于一个文人画家的内心世界又是何等的震撼?年11月徽州失守后,孙逸“隐世”寓居芜湖后移居南京,这些对于孙逸的画风均有所影响。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茅屋长松图》(年),尚有一股焦虑浮躁的锋芒溢于纸面;到现藏安徽博物院《溪桥觅句图》(年),却是一片淡雅恬静、婉约简洁的“静格”。孙逸绘画生涯也经历了从临摹吴仲圭、黄公望、倪瓒、李永昌、萧云从等精简取舍,融合创新,从而成为姑熟画派开山之盟主,新安画派四大家“静格”之最高。其内心世界应如“隐世”一样的,这种挣扎和煎熬非今人可以体会理解,我们只能从孙逸存世为数不多的作品里管窥一二,淡而神旺,简而意足。
备注及引自文献:
1.《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汪世清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2.《宁国府志》汤燕生著安徽地方史志文献出版社
3.《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8·穰梨馆过眼录》陆心源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徽州文化丛书-新安画派》郭因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
5.《新安画派-中国书画精品集》安徽博物院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6.《徽州府志》丁廷楗卢询修著黄山书社出版
本文为原创文章,后期准备正式出版。如有公众或其他媒体转载,敬请注明尚敷拍卖或叩山问水;若否我们一经查实保留投诉或司法诉讼的权利。
敬请阅读”新安画派“系列原创-“静穆逸致”汪之瑞--新安画派系列(十八)
“诗书画才”方亨咸--新安画派系列(十七)
“清旷秀润”吴之驎--新安画派系列(十六)
“清逸朴古”奚冈--新安画家系列(十五)
"纵逸墨妙"汪梅鼎--新安画派系列(十四)
"传神入妙"汪家珍--新安画派系列(十三)
“学而不化”吴定--新安画派系列(十二)
“君子雅风”洪范--新安画派系列(十一)
“苍古清逸”江注--新安画派系列(十)
“简淡疏朗”程正揆--新安画派系列(九)
“郁苍浓古”黄吕--新安画派系列(八)
“清幽澹逸”郑旼--新安画派系列(七)
“灵秀跌宕”方士庶--新安画派系列(六)
“减省苍古”程鸣--新安画派系列(五)
“秀逸高韵”戴思望--新安画派系列(四)
“渐江后学”姚宋--新安画派系列(三)
“空灵逸致”祝昌--新安画派系列(二)
“旷逸雅韵”梅庚--新安画派系列(一)
惟读书可改变气质尚敷精舍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白癜风发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