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保留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历史的文脉和灵魂,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雄安新区作为一项“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在文物古迹保护方面也应具有世界眼光、国际高度,让历史古迹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地标。要保护、保留、保存好历史文化古迹,做到城市现代化进程与历史遗迹保护有机统一,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相得益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交相辉映。
一、安新县历史古迹史料溯源
(一)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安新县分属于燕国与赵国统辖,以易水长城为界,南葛城属赵,北浑泥城归燕,所以安新一带也有“燕南赵北”之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南长城,另一道是北长城。燕南长城的走径,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记载,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下,经易县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西境,止于大城县南面的子牙河西岸。至今易水长城的遗址有些地段仍依稀可辨。
然而,燕南长城保存现状堪忧,大部分地区地表无遗存,有的段落被现代道路建设硬化处理,有的深埋于白洋淀大堤之下,部分长城段落周边环境垃圾成堆,污水横行,长城遗址保存环境较为恶劣。
(二)安新县古城墙
安新县的县名“安新”二字,尽管得名时间不长,但却有着悠长的前史。现在的安新县境内,从前有过两个州县:一个是新安县,旧时也称渥县,其治所坐落安新县北部、今天安新县政府地址地,另一个则是坐落西部的安州,旧时也称葛城,其治地址今天的安州镇。“安新”二字也是新安和安州这两个地名的合称。从这个称号就能看出,这两个州县有着深沉的根由。
新安和安州的开展发源于战国期间的两座城:葛城与浑泥城(也做浑埿城)。史载,战国期间,赵国筑葛城,燕国筑三台城、浑泥城。葛城,即是后来的安州,由于它在濡水之阳(北岸),也称为濡阳。浑泥城则是后来的新安。
民国二年(年),废安州,改安州为安县,民国三年(年),安县与新安县各取其名之首字合并为安新县。年安新县政府驻地迁入原新安县城内,而原有的安州则降为安州镇,两个本地的分分合合就此完毕。
至于城墙修筑情况,明英宗正统八年(年),安州知州陈沦修筑安州城垣;明万历中期,以三合土、大砖修筑,池周五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清乾隆十二年(年),清兵部尚书陈德华离职回籍,自请效力休憩该城,未竟,命侄陈筠代修;乾隆四十六年(年)发帑重修,城周米,南北长米,东西长米,城高8.4米,上宽3.4米。四门分别有瓮城,城门宽4米,门楼高13米,规模可观。
安新县古城墙遗址现状
现在,古城仅存西南角和北门处的三两段城墙,巨大的灰色城砖厚重而古朴。但目前保存状态也堪忧。新建红砖墙直接砌在原有古城墙遗址上,原古城墙已然成为了现今建筑的外墙体,红与灰、古与今的城墙结构形成强烈对比。
(三)“两塔一庙”
安新县文史资料中,“两塔一庙”由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而占有一定地位。位于安新县三台镇山西村的“五印浮图塔”便是两塔之一。据《安新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重修于清朝康熙十九年。
从外观看,“五印浮图塔”呈八角形,塔高约15米,塔身是以青砖、石灰砌成,共七层,底层周围有石碑环绕,刻有碑文,记载了重修此塔的年代、捐善款人的名单,以及五印浮图的诗文。塔内存有三层壁画,分别雕刻着龙、佛像、菩萨像,塔的迎门神橱内是观音像。壁画的雕刻工艺可称精细:巨龙盘绕,活灵活现;神像栩栩如生。
另一座塔则是位于安新县安州城里的烈士塔。烈士塔为五层砖塔,塔高30米,外观为八角形。底层有3座石碑,主碑的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碑文,记述了在不同的战争年代先烈们作出的奉献及建塔悼念先烈的意义。右侧石碑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背面刻有白区4名烈士英名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名烈士英名;左侧石碑刻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十二个字,并刻有解放战争时期的名烈士英名。烈士塔的第二层竖有镶在塔壁内的石碑一座,刻有抗美援朝时期的名烈士英名。
此塔虽然始建于年,但由于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不断有国民党武装骚扰,直到年才全部竣工。自此,每年清明节,安新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学生都要到烈士塔祭奠英灵,重温刻在烈士塔石碑上的铭文。安州烈士塔也成为安新人民继承革命传统、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安新的“一庙”则是指安新县大田庄村东的庙宇。此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仿四合院形式建造的。庙内的正殿是“奶奶庙”,南房是“关帝庙”,东西房存放经卷。此庙抗战期间曾是抗日团体集合以及开展各项抗日活动的场所。据《安新县志》记载,年6月,冀中军区“反扫荡”和改编河北游击军会议就在这所庙内召开。此庙如今已修葺一新,成为当地百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二、历史古迹体现城市文化精神
上文对于安新县现存古迹遗址的史料梳理,仅是雄安新区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冰山一角。文化古迹的留存见证了一座城池的历史变迁,具有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体现城市文化精神。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沧桑岁月。保留下文化遗产才能使城市的历史连绵不绝,才能使人类的发展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能使城市散发出历史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精心地保护文物建筑、历史城市,建设了众多的博物馆来保护这些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物。
然而拆除古迹、以旧换新的经验教训,也让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付出了代价。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城市面貌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许多城市经过多年经营基本达到了交通便捷、通讯畅达、设施配套、环境
优美等要求,极大改善与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追求。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这“旧貌换新颜”的沧桑巨变中,在物质建设的推进中,大型推土机、卷扬机这些“冷面杀手”正在无情地吞噬着文化古迹。以往,许多古代遗址,古建筑,园林景观,名人故居,爱国基地,以及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街道、古树名木等等,只要不幸划在待建的“现代化”建筑红线之内,就会有在隆隆马达声中灰飞烟灭、永久从地图上消失的遭遇。这种情况几乎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21世纪,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已是全人类的共识,也成为检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已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一切文化古迹,均是人类文明的遗产,为全人类所共享。
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认为,守墓古风和习俗,驱动族群的相聚而形成村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学说也认为,古迹既是组成城市特征的重要坐标,亦是辨认城市领域的关键。我们应该认识到,古迹强化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特征,增加了城市卖点。马来西亚年颁布的“城市及乡村规划”法令,阐明地方蓝图可鉴定保护区,从而把古迹融入发展的主流。建立新居和古迹可以共存并荣的共赢观念,因而倍显重要。
决心尊重历史,关怀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亦当致力于保护形成和启自历史的古迹,以及古迹发迹的原貌。何况,历史“可以生财有道”:城市能否成为旅游卖点,与它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而文化古迹正是构成城市特征的重要部分。举凡湖山、建筑以至遗迹,在许多国家,现在都是游客必到之地。“古迹的邻里环境、建筑基地、砖石材料、屋顶门窗等等,都是保护的重点,也是参观的对象”。古迹反映当地的城市风格,留下追踪人物、事件和年代的线索。此外,古迹的建筑形式也显见不同时代的设计思潮,并且从凭吊的过程中,引发内心的反省和深思,或缅怀幽幽古意,或激励壮志,或追悔错误,或陶冶性情,或凝铸族魂。
三、雄安新区历史古迹保护对策
(一)保护古迹,建设新区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具有城市的文化识别意义,增强城市的文化识别度,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品格。文化地标不仅仅是一种城市摆设,也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和识别。文化地标其实往往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灵魂的话,那么文化地标就是这个灵魂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地标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天安门之于北京、杜甫草堂之于成都、朝天门之于重庆、五羊雕塑之于广州、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一样。
雄安新区建设,同样应当要有“严肃”的人文特征,为历史延续文脉,为新区留住“乡愁”。通过地标强化城市文化的记忆,把雄安的历史记忆沉淀与凝固,让原住民能够记住新区的历史,让外来移民能够深入了解与感悟新区的历史积淀。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能够赋予一座城市特别的意义。特别是一座在彻底颠覆现有面貌基础上全新树立的崭新城市,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地标,就更能赋予新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蕴,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根基。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当历史与现实,灵秀与厚重,传统与前卫交相辉映时,古城墙、古长城、古塔等文化地标,将罗列起一座城市丰富的视觉层次,有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增强城市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树立起新区的文化自信,为新区带来自豪和荣光。
(二)借鉴国际经验,让古迹在新区复活
雄安新区是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的大国新城,代表中国新城形象,将是国际化、高端型人才的集聚之区,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的高地。作为文化地标的古迹,不仅应该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同时也应在新区的国际文化氛围中“复活”。
近年来,利用名胜古迹举行文化、娱乐和大型欢庆活动是近年来国际上的潮流。例如,法国作为名胜古迹众多、文化思想标新立异的文化大国,利用城堡或古老庄园,把参观古迹和举行活动结合起来。法国的艺术家和文化古迹管理者们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利用各式各样的大型活动,充分发挥古迹的作用,让参观者领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所产生的无穷艺术魅力,宣传法国文化艺术的成就。
用丰富多彩的结合方式,提高名胜古迹的利用率,可以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从新的角度诠释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并同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其目的是在保护古迹的前提下,更好地使用、宣传古迹,如果由于使用失当而对古迹造成损害,那就完全走向了反面。因此在使古迹“活”起来的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基本原则,即严格遵守文物保护规定,不能使古迹受损。
(三)统筹古迹内外环境,延续历史氛围
古建筑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不仅要注意文物本身的保护,还应注重文物环境的保护。统筹古迹内外环境,延续历史氛围。
在对古迹本体保护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破坏因素的复杂性,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破坏的继续。其一,完善基础研究。搞清楚破坏发生的原因和破坏机理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找到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二,加强安全防范。引入高新技术,全面改善安防预警系统,提高防范能力。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其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还原一个洁净的空间环境,做好保护工作的后勤保障,起到间接保护文物建筑的作用。最后,建立监测体系。运用现代化的监控设施和监控手段加强对各种破坏因素的监控的能力,对所有破坏因素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和定时汇报制度。
对于古迹周边环境,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大小的划分,将直接涉及到该地区今后建设模式选择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历史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一套慎密的标准作依据。在建设控制地带中,主要是对周围建筑的形式、形态、使用功能进行限制。通过不断的更新,逐步淘汰不和谐的建筑,保留协调的建筑,同时有计划的清理整治环境,促进古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有序。
文章来源:《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
后台编辑:侯雪彤
校对:祁吟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