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马市,这座河南省辖县级市,托付于三门峡市的代管之下,地处东、南、西、北分别与新安、宜阳、渑池三县相邻。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但这并非偶然。回首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宋太宗三年(年)的涧河大水。洪水肆虐,滚出河道,冲淹了艺麻村南半部,直至老槐树。这颗树,如马奔腾,三股枝繁叶茂,似白马轮廓。传说中,当洪水淹至老槐树时,三匹白马迎水而上,化作三条白龙,逼河水退回,保住了村庄。这一传说成为“义马救村”的美丽传承,人们在树下建白龙庙,而村名也在这个时候逐渐演变为义马,替代了艺麻的名字。
义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当时属于新安县的初始建置。历经汉、晋、南北朝,一脉相承。北魏孝昌三年(年),西新安成立。而在隋朝大业元年(年),西新安并入渑池县,渑池县治所也搬迁到新安故城。明清时期则属于渑池县。截至年10月,义马市已发展成为下辖7个街道的城市。
义马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河南省西部,四面环接着渑池县和新安县的风光。这里地形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山脉河流的走向使得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呈现出自北向南倾斜的地势。义马境内有一条重要的过境河——涧河,而石河则是义马市境内涧河的最大支流。此外,峪口小河在渑池杜村沟一带源出,由5条沟溪汇聚,形成一条小河,北流入涧河。而晋水(燕沟水)则发源于东韩沟的青龙山南麓,由6条沟溪先后汇合,形成一条蜿蜒的小河,上游南流,经过燕沟桥南,急转弯东流,最终入渑境,中游俗称南河。义马市的地理水文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在资源方面,义马市的煤炭储量已达79亿吨,形成了东西走向长25千米、倾斜宽3千—6千米的煤田,包含着77平方千米的煤炭面积。这片煤田地质构造呈现为不对称、不完整的近东西向斜构造,大部分处于向斜的北翼。由东西向断裂带和向斜形成的背向斜构造,控制了新安、渑池、陕县地区的古生代到中生代的煤系地层。义马煤田的地层属于下侏罗系,由碎屑岩、泥质岩和煤组成,可分为底砾石岩段、下煤段、泥岩段。底砾石岩段位于底部,厚度变化大,是该组底部的直接底板。下煤段则是由河流、湖滨三角洲相间的泥质沉积物组成,含有3个煤层。而泥岩段是一套灰黑色泥岩,为煤田主要标志。这片地方的煤田资源丰富,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农业在义马市同样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亩,小麦、玉米、油料、花生等各类作物不断增加。粮食产量达吨,夏粮和秋粮分别为吨和吨。此外,义马市还以其特产而闻名,湾子村的凯特杏、义马糟蛋、坻坞小米、义马石子馍、卢氏鸡、仰韶大杏等都是当地骄傲的产品。
义马市不仅在经济和农业方面有所成就,文化艺术也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这里是武术之乡,深厚的武术文化积淀和尚武精神为这座城市增色不少。年8月,义马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第三批“武术之乡”的荣誉。历史上的名人如张信民、皇甫谧、吕俊海等,都在义马市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其中,皇甫谧更是针灸的鼻祖,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旅游方面,义马市也有着独特的景点。楚坑遗址、秦新安故城遗址、鸿庆寺石窟、慈禧行宫、清风山自然景区等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这里的鸿庆寺石窟,宛如历史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而在经济方面,义马市在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相较上年增长4.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83亿元、.60亿元和53.74亿元,形成了1.1:64.9:34.0的产业结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显示出义马市经济的稳健发展。
至于人口和教育方面,截至年末,义马市常住人口13.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占到13.2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0.38万人。义马煤炭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一直以来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煤矿二级安全培训机构。
义马市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文化和持续稳健的经济成绩,为河南省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