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这是《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基本宗旨,意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鉴赏,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的乐趣,从古人的诗词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进而涵养现代人空洞的心灵。
节目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进而激发了不少人对诗词的追求,我想这才是一档好节目的真谛。
遥看那些哗众取宠的各类相亲节目,我只能呵呵。
人生自有诗意,无论时代怎么变迁,这句话都不会过时,将生活过得蕴含诗意,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模样,也是诗词大会要传达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在诗词大会上,那些诗词功底深厚的才子才女大放异彩,让观众津津乐道,此外,那些坐镇节目的评审主持、鉴赏嘉宾也刷了一波存在感。
董卿、龙洋、郦波、蒙曼、王立群、杨雨、康震……
他们都曾因为这档节目红极一时,听着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和讲解,也着实加深了我们对古诗词背后故事的理解。
可以说,这些嘉宾对古诗词的剖析,对我们大有裨益,只是有时候却会出现与我们认知中截然不同的观点。
比如说红得发紫的康震,在面向中学校长们所做的一次内部演讲上,就因为解读杜甫的《石壕吏》而引起了一片哗然。
作为文化专家和知名教授的丁启阵在看到了康震的解读后,便直接在网上发文痛批,称康震的这种解读,完全是在曲解杜甫的作品。
更是痛批康震:比郭沫若更近了一步,不知道在侮辱谁的智商?
那么康震是如何解读《石壕吏》的,为何他的解读,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知名教授的痛批?
杜甫的石壕吏大唐,是最不缺少诗人的时代,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白居易、王维等等都是其中极为出色的大诗人。
他们人生经历不同,写出的诗句也各有千秋,至于要将他们比个高低,我倒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自古以来,便有文无第一之说。
不过要说到现实主义,就不能绕过杜甫,毕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因诗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之为“诗史”。
在杜甫众多的诗作中,“三吏三别”则是堪称写史的代表著,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这六首古诗,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可以说读懂了它们,便读懂了唐朝的由盛转衰的必然性。
抛开其它几首,我们暂且不论,本次就单说《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为了彻底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占据的邺郡,眼看胜利在望,可是却发生了变故,因为史思明派来了援军。
由于唐朝九位节度使本就不是一条心,内部矛盾重重,在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内外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大好的局势,就此付诸东流。
郭子仪退守河阳之后,便开始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当时杜甫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离开洛阳向华州赴任,一路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
在离开新安县西行的时候,杜甫夜宿石壕村,便遇到了郭子仪手下的官卒深夜抓壮丁的一幕,于是便写下了这首《石壕吏》。
康震的解读依稀记得,当时上学的时候,这首《石壕吏》是必备的古诗,由于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背诵自然不在话下,全诗是这样写的: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是杜甫的所见所闻,虽然只是写了石壕村民众的遭遇,但实际上却是无数民众所受遭遇的一个缩影。
杜甫在经过石壕村的时候,遇到了官吏深夜捉人从军,由于这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当听到敲门声的时候,一户人家年迈的老翁便急忙跳墙逃走,老妇人则开门去应付。
看到官吏的凶狠模样,老妇人便哭哭啼啼叫苦,并且对官吏说,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去参加邺郡之战了,其中一个儿子刚捎信回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
没有了儿子,他们只能得过且过,家中实在没有能当兵的人了,只有一个还没断奶的孙子,自己的儿媳妇还需要喂养他,出门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看着官吏不肯离去,老妇人便说自己可以去河阳应征,还能为部队准备早餐,就这样,老妇人跟着官吏远去,留下了断断续续的哭泣……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个故事写得极其哀伤,就连老妇人都被捉去服役,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也表达了杜甫对普通民众悲惨遭遇的同情。
不过康震却不是这般解读的,他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杜甫在歌颂诗中老妇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人相轻的悲剧对于康震的这种解读,很显然颠覆了我们很多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那么他真的错了吗?
在这首诗中,杜甫虽然没有直接抨击石壕吏征兵的行为,但是我们又能从字里行间理解到杜甫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哀叹。
官吏的“怒”,老妇人的“苦”,连绵不断的“泣”,这些都在刻画老妇人服兵役的无奈和被迫。
康震的解读,则是认为诗中老妇人并不是被迫服兵役,而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下主动参军,很显然这与绝大多数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也正是因为如此,丁启阵教授才会痛批康震,觉得他的这种解读,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
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了杜甫写三吏三别时的复杂感情,便会有别样的想法。
杜甫虽然同情民众的遭遇,但他始终都是信奉儒家的官员,他写三吏三别并不是出于批判的目的,更不是要站在朝廷的对立面来揭露社会的黑暗。
既然杜甫是官员,又看不惯朝廷的政策,这时候,他能怎么办?
当然是劝谏。
所以杜甫的目的是以诗词的形势向朝廷进谏,首先,他向朝廷指出百姓服兵役的压力很大,希望朝廷能体恤民力,其次,他严厉指责基层征兵官吏的粗暴做法,有损朝廷的威严,最后,则指出百姓始终心向朝廷,已经竭尽全力在支持朝廷。
所以,康震的解读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再深究对这首诗的解读时,便能发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师教学用书》中便已经提到了这种解读,当然,在当时也遭到了批判。
不过《石壕吏》毕竟属于文化学术,各人提出各自的观点也无可厚非,毕竟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在没有必要进行人身攻击。
文人相轻,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确切地说是文化的一种悲剧,我们每个人的解读都未必就是杜甫所想,毕竟他已经远去千余年……
参考资料:《旧唐书》、《全唐诗》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