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樟对影传家声浏阳市新安桥的故事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新安桥,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社港镇合盛村(原新安村),长19米,宽4.5米,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成化10年(),是一座东西走向、红砂岩条石砌筑的单孔石拱桥,桥面建有桥廊。年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桥,为一个家族留下了美名。

这里曾是平江至浏阳的必经之路,桥下的新安河,今天看起来像条小水沟,但他的水流进了浏阳河、捞刀河,最后归于湘江、洞庭。

这座桥作为交通要道中的一段,历史上很热闹,亭边护栏下,安装了凳子——约50厘米宽的厚木板,供路人休憩。挑夫、车夫们到了新安桥总要把货物卸在桥头,坐在桥上歇息片刻再走。

这座桥,是浏阳社港寻京南等四兄弟,出钱出力牵头建的。修桥的同一年,中央王朝在都城,动员四万人,修建了多里长的城墙。

寻姓是一个小姓,全国只有8万多人,浏阳社港就有2万多。据寻氏族谱记载,浏阳寻氏,祖先为寻祥甫,是后唐同光二年(),从江西徙居到浏阳县北乡玉田湾一带的。

这座寻姓族人修的桥,虽难享明长城盛名,但在这个小地方能矗立到今天、经受多年风雨,也算得上一个奇迹了。

修桥是功德,维护桥,则是功德的传承。寻氏优良家风,从一座桥上汨汨溢出。

桥修好半个多世纪后,桥被岁月磨蚀,不堪使用了,明嘉靖八年(),又是两位寻家人——寻梦科、寻大贵牵头重修。

这是见于记载的大修,而今年添一砖,明年加一瓦,更是常态。这种常态,在寻家人看来,是一种习惯,不必记载。

此次重修后,桥又为村里人提供了多年方便。桥,也不再是桥,而是丰碑、是荣耀。于是,修桥变成了护桥。

l年,寻姓族人整修桥面的同时,在桥中轴线上铺上青石板后,就立了一块碑,碑上是这么几个字:

“元明清祖遗古桥,禁止推车,违者罚钱陆佰文”。

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人因违反规定被罚款,但,这座桥在今天,已由一个建筑物,变成了文物,变成了文化符号。

年、年,这座桥先后成了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按现代标准,政府主管部门出资对桥进行了一次大修。古桥桥面铺的青石板在独轮车的碾轧下,中间呈现一条深深的沟,后人修缮时,一度将青石翻转过来。在年修缮中,青石桥面按照原来的位置重新安放。

小桥,继续充当村民出行、休息的“生态吧”,慕名而来的访客,也不时造访这里。

远观社港新安桥,一棵硕大樟树,很远就会吸引你的视线。

大樟树的岁数比桥也小不了多少,枝繁叶茂,与悠闲横卧的新安桥倒映在新安河中,桥樟对影成双,微风吹来,一同在水中翩翩起舞。

走近,红砂岩砌筑的桥墩、梁架,处处显示岁月轮廓。

桥上廊亭,当地人也叫风雨凉亭。上面覆着的青瓦上长满青苔。除了屋面的椽皮杉木材外,柱、梁、枋等都是本地的槠木材,由6组抬梁构架组装而成。29根圆柱分两组立于石基上支撑整座亭架,北边14根、南边15根,两边的圆柱却并不相称。29根木柱,无根无基,也无钉,却通过几个斗拱、梁架、榫卯,把小青瓦屋面撑起。

木柱举着廊亭,通过自身重力平衡,稳稳地立在桥面上,风吹雨打几百年了。艺高人胆大,传统技艺,令人不可思议。

今天的新安桥,说是桥,其实更像是村里的一个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小桥早已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时,这里坐满了小憩纳凉、聊天说笑的村民,护手、坐凳被摩挲得锃亮。尤其到了炎热的节气,很多人会带着席子、被子睡到桥上。大人摆龙门阵,小孩子听、看、闹。

多年古桥、古樟,一个家族的平凡故事。

正是无数这样的家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培植了厚厚的土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fz/6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