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婺源部分简介

婺源,今属江西省上饶市,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赣东北,与浙江、安徽接壤,是新安江、鄱阳湖、昌江的主要源头。这里山峦叠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新安理学"、"江戴朴学"的发源地,素有"书乡"、"茶乡"、"东南邹鲁"之美誉,同时,这里医风鼎盛,妇孺知医,也是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源地之一。

  婺源本土医学之形成,首先当仰仗于"衣冠南渡"。两次中原士族"入侵"所带来的南北文化交融,对整个新安医学的发萌影响很大。例如有着"新安第一医族"之誉、"以医名家十五世"的婺源旃坑江氏医族,南宋婺源种德坊程氏医族,宋元竹庄马氏医族,都是以"贵显的中原医官血缘"为纽带,把医学与整个家族的经济、文化命脉紧紧融合在一起,故能绳绳相续,橘井流香。

其次,当有赖于本土"朱子理学"的崛起。朱熹对事物的认知主张"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受其影响,许多人都在思考着如何将儒学及古代自然科学融入到医理之中去。在此背景下,元代婺源籍大儒胡炳文则率先提出了"医不通儒,不谓儒医;儒不通医,不谓通儒"的观点。在"学而优则仕、学而仁则医"、"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思想感召下,即催生出了江时途、吴文献、江旭奇、俞塞、汪绂、余含棻、汪莲石等一大批儒医。

  再者,当归功于本土"江汪朴学"与医学之联姻。江永重考据,开皖派朴学、实学之先;汪绂重释义,创"双池学派"。但这两位先贤都有两个共同点,即都是清代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都有敢冒时之大不韪,勇于去伪存真的鲜明个性,按汪绂自己的话说就叫"做人别争一时,但争一世"。两人著述宏富、珠联壁合,于医学亦旁通,并有经典医著《医林纂要探源》、《物诠》、《河洛精蕴》(论伤寒传足不传手等)传世,对婺源本土医学的传播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还当归功于徽商对婺源本土医学的推动与反哺。"徽驼骆"原指婺源木商;"亦贾亦儒"是徽商的特质,而"挟技游历"、"搜集各地奇验秘方"也成了出门在外"病事少求医"的生存手段。如清道光年间清华黄家黄炜《疟痢治法》的编撰,就是在彭蠡通往汉口的船上完成的;再如清代大木商俞焕曾校补有《经验丹方汇编》,和源单氏木商曾捐巨资刻印有《医林纂要探源》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大医家周学霆的《外科秘要》孤稿也是因为婺源木商的发现而得以存世的。

最后,当归功于孟河医学及周边衢江医学、昌江医学对婺源本土医学的渗透与薰陶。

概而括之,婺源本土医学是发萌于唐代,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南宋至民国,婺源共有医家余人,御医10人,实际存世医著约80余种,其中1种存目于清《四库全书》,在古新安仅次于歙县,与休宁基本持平,在江西约占八分之一。

医家代表性人物有:王炎、江嚞、程约、汪斌、江时途、吴文献、张宗温、张明征、李文涞、汪绂、朱永、江考卿、余日辉、余国珮、余含棻、戴葆元、胡焕庭、俞世球、汪莲石、潘希璜、程门雪、汪大充、洪广祥等。代表性医著有:《医林纂要探源》、《江氏伤科全书》、《脉理存真》、《婺源余先生医案》、《瘰疠秘法》、《金火灯》、《戒烟全法》、《伤寒论汇注精华》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fz/5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