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晚饭过后和家人一起
走到广场上去散步健身
成了大多人的不二之选
如果走累了能停下来欣赏一些
歌曲、戏曲、舞蹈等艺术表演
那就再好不过了
今天小编就告诉你
这些统统不是问题
6月20日晚,年度“河洛欢歌·唱响新安”广场文化活动在我县新城世纪广场正式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由县委宣传部主办,各相关委局、乡镇和单位承办。今年的广场文化活动将一直持续到9月,内容包括文艺晚会、戏剧展演、唢呐大赛、青少年才艺展、百姓舞台才艺展、广场舞展演等。
今年广场文化活动将在县城中心区和各镇同时展开。县城中心区广场文化活动于6月底至9月底在新城世纪广场举行。
各镇、产业集聚区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于7月至9月期间集中开展一个月。活动期间,还将举办百姓舞台才艺展演活动,文艺爱好者可积极报名参与。
看来,这个夏天会很开心
下面,先跟着小编欣赏一波~
戏曲~鞭打芦花故事情节:萧县春秋时称"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传说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至今,萧县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鞭打芦花,讲的是在农村一个中等家庭里,后娘薄待前子的家庭伦理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后娘骄蛮,老爹秉正,前子贤良。老俗套的情节,却又催人泪下。最后,家庭得以团圆,让人感慨良多。散步还有节目看
听起来就很不错
约不约?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