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名医世家,其内科疗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世代相传的家族链现已延续到了第16代,造就了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舜华和当代国学领军者之一张其成。如今,“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更使这个出自歙县定潭的名医世家盛名远扬。
李济仁张舜华铜像
全国文明家庭——李济仁家庭的全家福
新安医学与张氏世医家族“张一帖”中医世家是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在其年薪火传承中,演绎了怎样不平凡的家族传奇?且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安医学和新安张氏世医的渊源。
新安医学是中华中医药史上一个重要医学流派,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并以“南新安,北华佗”蜚声杏林。从古至今,徽州大地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学派纷呈,世医家传,生生不息。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共有名医余人,撰有余部医学著作,家传三代至近三十代的世医家族链有百余条,涉及内、外、妇、儿、伤、眼、喉、针灸、推拿等各科。新安医学医家之众,医籍之多,成就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医地域流派中独树一帜,为中国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歙县定潭的新安国医博物馆
新安医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儒入医,二是世医家传。在文风鼎盛的徽州,很多饱学之士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影响,以济世情怀以儒从医,其深厚的儒学修养造就了他们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技,这个儒医群体不仅有悬壶济世之劳,更有著书立说之功,为中医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传承方面,他们以家族师承学术链的教育模式,使医德和医术绝技的传承代不乏人。
得名于明嘉靖年间的“张一帖”,其家族传承上可追溯至北宋新安名医张扩。张扩为中原士族之后,自小喜爱医学,师从有“北宋医王”之称的庞安时,继从大师王朴习太素脉学,得二师真传后悬壶济世,擅治杂病、伤寒,且诊脉如神,宋建中靖国元年前后至开封、洛阳一带行医。一次,王安石女儿得了重病,京城太医都束手无策,张扩出手施治即药到病除。当时有位官员刚升京官,自我感觉非常好,听说张扩诊脉如神,就请张为其诊一诊,张扩诊后断言其活不过七天。那位官员听后暗自发笑:张名医也不过如此啊,待我奚落奚落他。过了五天,这位官员感觉身体仍无任何异常,就对人说:“张扩说我七天就会死,现在我还活得好好的,看来他是徒有虚名。”然而两天之后,那位官员起床不久突倒地而亡。其弟子急忙去找张扩,张扩说道:我上次就诊断他出现了虾游脉,已无药可救了。
祖传医书、药秤
神奇的医术使张扩“声名满皇州”,他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新安著名医家。其弟张挥继承了他的医术并传给儿子彦仁,彦仁再传子张杲。张杲继承庭训,亦儒亦医,他十分重视临床与理论的结合,潜心研究50年,将所搜罗记录的从三皇到唐代名医多人的临床经验及各代著作中有关医学的文献资料、古代医书医案等加以精选,辑成《医说》十卷,被认为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传记体医史,其影响流传华夏且远播海外,深受历代中医界重视。
张氏医学至张杲历传三世,均师出张扩,被誉为新安医学的先驱者,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氏家族又经过了三百余年的派生繁衍,到明嘉靖年间,定潭“张一帖”在杏林名声鹊起。
明代金丝楠木药箱
神奇的“张一帖”和“赶定潭”的由来“张一帖”一世祖是明代嘉靖年间歙县定潭的名医张守仁。他幼时随父习医数载,以医术仁心造福乡里,积三十余年之功创研了由18味药组成的末药,称为“十八罗汉”。此方具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之神效,尤其适于医治劳力伤寒、肠胃疾患等。张守仁对诸多内科疑难重症认证准确,随证加减,往往是一帖(剂)即愈,“张一帖”之名由此被四方民众广为传颂,时至今日仍名闻遐迩。
据说,“张一帖”末药的来历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一次,张守仁进山采药,路遇一个乞丐昏倒路旁,就蹲下身子为他切脉,诊断他并没什么大病,而是饥寒所致。于是就将随身带的干粮和水慢慢喂他吃下,看着乞丐年迈且穷困无助,张守仁顿生怜悯之心,没多想就将其背回家中,嘱咐家人好生侍候。乞丐在张家住了多日,暗中观察后,发现张守仁不仅医术高明,对待病人更是仁慈宽厚,甚为感动。临别之际,乞丐将贴身而藏的一治病秘方送给张守仁,还将乞讨用的拐杖一并留下。这时,张守仁方才知道对方原来是位杏林高手,乔装成乞丐是为测试张家的医术和操守。
张守仁得到这位高人所授之术后,又穷究医理,博采良方,历时多年之验证,终于研究出能一剂奏效的末药“十八罗汉”。至今,定潭张一帖诊所依然保留着传说为高人所赠的末药龛和仙人拐。
末药加工器具
祖传碾船
定潭“张一帖”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而且每一代都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创新,使“张一帖”内科的独门绝技越来越神奇。到了民国时期,第13代传人张根桂根据自己临证所得,对祖传末药进一步整理完善,创立春夏秋冬四季加减法,并逐渐形成了以认证准确,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取重剂以刈病根之特色,开创了治疗内科疾病的系列治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医治外感、急症等往往一剂即起疴回春,定潭“张一帖”神医之名在皖浙赣地区不胫而走,各地来定潭求医者络绎不绝。
那个年代,只要夜里看见山中小道上有人打着火把灯笼急匆匆往定潭方向赶,一问准是这样的回答:赶定潭哎!“赶定潭”意味着都是急症找上门来。当时方圆几十里外的百姓都已形成了习惯,如果得了急症没有赶定潭,万一死了,所有本族人都要责问:为什么不赶定潭呢?民间于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定潭向有车头寺,夜半敲门一帖传”。著名经学家吴承仕先生当时身患顽疾,在京城遍访名医都治不好,回到家乡歙县,听说定潭有个“张一帖”,就慕名前往求治,很快得以痊愈,不禁惊叹张氏家传医术之神奇,特书联以赠: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
经学大师吴承仕为张根桂题写的对联
(注:图片由新安国医博物馆提供)
(二)
女“张一帖”与“张冠李戴”第13代传人张根桂以妙手回春之术使“张一帖”声名远播,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命运却给了他重重一击:他唯一的儿子突遭变故夭折,这失去爱子之痛,对张根桂不仅意味着张家从此断了香火,同时意味着传了13代的“张一帖”内科也将在自己手上终结。虽然他还有女儿,但新安医家世代传承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手段,也是张家世代都不敢破的祖宗之法。
一想到“张一帖”这个凝聚了张家十几代人心血和智慧的金字招牌将失传,张根桂悲从中来,整日郁郁寡欢,以酒浇愁。当时他年仅12岁的女儿张舜华眼看着父亲一天天憔悴下去,十分心疼,恨不能变成男儿身来替父亲排忧解难。受家庭熏陶,张舜华从小就喜爱医学,她天真地认为,只要她立志学医,把张家的薪火传承下去,就能帮父亲去掉一块心病。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她的想法一说出口,祖父和父亲都厉声反对,父亲甚至说了这样的话:我的医术宁愿死了烂了也不会传给你。但年幼的舜华身上也有一股倔劲:不让我学我就偷着学,一定要把张家的医术学到手。
程十发:采药图
长期的抑郁使张根桂身体每况愈下,但病家却依然天天上门求医,他不得不硬撑着四处出诊。有时出完诊实在走不动了就睡在半路上。孝顺的舜华姑娘晚上左等右等不见父亲回来,她就一个人半夜摸出门找到父亲将他半拉半背着接回家。后来父亲总算同意让她陪着一起出诊,但给她立了个规矩:不准说话!陪父亲出诊是偷学技艺的大好机会,不允许说话就闭上嘴,但父亲诊病的每个细节舜华都不放过,暗暗牢记在心。日久天长,当很多病家把舜华当成哑巴之时,舜华已偷偷学到了不少家传医术。但在这个过程中,舜华的付出也是超出一般人想像的。从未上过学的她为了看懂像天书一样的医学典籍,每天都要在油灯下自学,而这自学的时间是要在完成洗衣做饭侍候妹妹等全部家务之后才能开始。随着知识的增长,她又帮父亲抄方,还不辞劳苦去采集病情回来供父亲开出药方,再送给病家,以减轻父亲的奔波之劳,她的这份孝心在当地赢得了“孝女香”的美名。
舜华姑娘的孝心、勤奋和在医学上的天赋最终让张根桂改变了主意,他决定让女儿来传承家族医术。但他又不免担心:在山区出诊不仅要有个好身板,还要有胆量,一个女孩子能扛得起吗?每每半夜走在山道上,他会冷不丁地装神弄鬼吓唬女儿,一会说前面有个鬼,一会又说鬼窜到路亭顶上去了,以此种方式锻炼女儿的胆量。看到女儿为了学医什么苦都肯吃,什么鬼神都不害怕,他彻底放下了心,于是把他自己全部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女儿张舜华。
张舜华中年时的生活照
张舜华也实在是天资聪颖,一点就通,跟父亲正式学医三年,就尽得张一帖之真传,十五六岁就出道行医了。你可以想像一下这样的画面: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老滋老味地给人把脉看病,谁敢相信她呢?一开始就有不少病人给她出了各种花样的难题,但看到她望闻问切熟练老到,遣方下药中规中矩且药到病除之后,就不得不服了,于是这个十五六岁的女郎中在乡亲们口中就被叫成了“老舜”。
“老舜”的医术在她十八岁开业行医时就远近闻名了,她一根针,一把草,针药并施,内外兼治。常常上山采来新鲜草药,对外感、急症往往一剂奏效,“生死脉诊”更是她的医门一绝,女张一帖之名从此流传开来。
青年时代的李济仁与张舜华
张舜华当年为了传承家族医术,甚至承诺一辈子不嫁人。但她母亲心疼女儿,坚决不同意女儿放弃婚姻。父亲转而也想:女儿不结婚生子,张氏医学还是后继无人,于是就作了妥协:要结婚就招上门女婿,并且生下的第一个孩子要姓张。也真是天遂人愿,正当张根桂夫妇为女儿的终身大事操心的时候,一个名叫李元善的年轻后生走进了张家,当时李元善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了,他仰慕张一帖很久了,又为舜华姑娘的聪慧、坚韧所感动,心生爱慕之情,之后喜结连理。这个李元善就是当今的国医大师李济仁。李济仁与张舜华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现已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名字叫张其成,他为自己刻了一方闲章“张冠李戴”。
(三)
国医大师和“张一帖”传承团队作为张一帖内科第十四代传人,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凭着高超的医术,先后走出大山,分别在地处芜湖的皖南医医院担当着传承和弘扬新安医学的历史重任,成为全国唯一的夫妻双国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后双双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李济仁当选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并且医院、非省城的国医大师。
青年时代的李济仁
国医大师李济仁的从医历程,说来也颇有传奇色彩。他原名李元善,年出生于歙县小川镇凤逸村一户普通农家,受益于当地浓郁的学风,他七岁进了私塾,师从晚清秀才李近仁学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同时,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也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他幼小的心灵。
年秋,李元善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的深渡简易师范(后更名为深渡中学),但一年后却因染上较重的疟疾不得不休学回家,在与疾病相伴的日子,小小年纪的李元善经深思熟虑,作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以治病救人为终身职业。和历史上一些新安名医最初的选择不谋而合,他是又一个因病而转向岐黄之术的医者。
12岁的李元善开始跟随深渡洪村名医汪润身习医。汪润身擅治杂病,名噪歙、严、睦三州,人称老润仙。李元善年纪虽小,但天资聪颖又非常刻苦,跟老师习医三年就尽得其学。其时,他在上海谋生的哥哥患肺结核被庸医误诊误治不幸离世,失去亲人之痛更坚定了他以医道济人济世的信念。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告别恩师汪润身,慕名拜到“神医”张根桂门下当学徒,但张一帖是不外传的,阅人无数的张根桂对他经过一番考核,认定这位翩翩少年确非等闲之辈,有意招他为婿,然后把医术传给他,让他和舜华共同传承张一帖。从此,他在张家与师妹张舜华较着劲地比学赶帮超,几年下来,两人都把“张一帖”内科的独门绝技运用得出神入化,学到了济世救人的真功夫。欲一展宏图的李元善自此改名李济仁,以表明他“善为仁心,医为仁术,仁心合之于仁术,可以济世”的志向。
李济仁于张家学成之后,在乡间行医几年就因医技精湛而声名远播,在与张舜华结为伉俪不久,医院,年,才华出众的他被调到安徽中医学院担任教职,年担负医院的筹建工作。因为在教学岗位上成绩突出,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年调入皖南医学院,几十年孜孜以求,致力于教学科研与临床,年被聘为皖南医学院首位终身教授。
李济仁从医60余载,在继承张一帖学术经验基础上,以内经为基调,博采历代各家学术之长,将各门各派学术精华融于一炉,并在临床实践中凝炼升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思想与诊治方法。他在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屡起大症重疴,疗救疑难奇险无数。他同时积极提倡开展新安医学研究,带领学生成功还原了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位新安医家及多部新安医籍,厘清阐明了新安医学对危急难重症的诊断治疗经验和规律,为新安医学研究的奠基者和先行者之一。治学严谨的他多年来编撰出版14部医学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的科研成果并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新安医学的传承创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济仁几十年坚守讲台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师者,尤其在《内经》和《中国医学史》的教学上颇多创意,深受学生欢迎,《光明日报》等媒体对他独创的八大教学法曾作了广泛宣传。对于张一帖家学的传承,李济仁和张舜华一致认为,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张一帖要发扬光大,世医之技不能再一家独守,而应让更多的人分享,为此,他们将自己的六首有效验方公之于众,使家族医技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李济仁、张舜华育有四子一女,在夫妇俩的言传身教下,五个子女都发愤读书并成就不凡。“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就是对他们一家的写照。更为可喜的是,作为张一帖十五代传人,他们不仅踏着父辈的足迹传承家学,更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拓展中医的生命力,分别从国学、临床、科研等不同方向光大祖国医学,为中医走向科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进行研究探索。
张一帖十五代传人
长子张其成为北大哲学博士,我国首位《黄帝内经》博士后,是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和中医文化学家,国学修心倡导者。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他将中医和易学结合,开始了对传统生命科学的研究,以“易”融贯儒、道、佛、医,是当代新易学的杰出代表,成为全国唯一传授国学五经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国学导师,年被搜狐网评选为“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之一,年当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
女儿李艳现为医院中医科主任,是国医大师李济仁工作室负责人,在精熟张一帖内科治疗疑难杂病等家传医技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开展痹症、肿瘤、妇科、养生保健等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成果斐然。
三子李标是中科院博士,后赴香港科技大学任访问学者,从事微纳米技术的研究,现在美国负责多项课题的研发。他虽是五个子女中唯一没有承继家学的,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突出贡献却为张一帖家族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四子李梢现任清华大学生物信息科技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教授,是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开拓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两个版介绍了他的课题组在中医药网络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方向上的成果。其成果为中医药个体化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科学理解中医药特色内涵提供了一条途径,年,他当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李济仁和张舜华先后离开老家后,将次子李梃留在了定潭老家。李梃学医可谓半路出家,原本是银行职员的他看到一些边远山区的病人因不知他父母早已调走,还抬着病人来“赶定潭”最终又失望而归,他心里特不是滋味,决定改行来操持张一帖祖传家业。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他医技日精,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在他打造下声名又起。为让定潭“张一帖”的根永远留住,李梃夫妇在父母和兄弟姐妹支持下,投资三千余万元,创建了一座徽派风格的新安国医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展示新安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还将自己的一双儿女都改姓张,选修中医专业的女儿张涵雨大学一毕业就到芜湖跟随爷爷奶奶习医,二老手把手地传教“张一帖”祖传医学精髓,“张一帖”16代将有新的传人。
张氏家训和文明之家去年中秋期间,记者在歙县定潭巧遇回乡探亲的李济仁张舜华夫妇,陪侍在他们左右的是长子张其成、次子李梃和女儿李艳。他们还未进家门,闻讯赶来求诊的乡亲已排起了长龙。桑梓情深,李济仁和因中风瘫痪的张舜华都年逾八旬,但定潭是“张一帖”的根,他们每年都不止一次回到这里为乡亲们送医上门,以实际行动传承张一帖良好的家风和新安儒医济世救人的精神。
受底蕴深厚的徽文化熏陶,新安医家多以儒业医,儒家仁爱、济世思想造就了他们高尚的医德和纯朴的医风,他们将仁风济世、谦恭仁厚、诚实明理、恒德忘利作为医家所必须遵循的美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和家训家规使其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了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新安医学。“张一帖”家族在延续了年的世医传承中,同样将新安医家这种群体性美德代代传承。
在定潭张氏祠堂墙壁上,镌刻着张一帖家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训。这个荣登中纪委网站的张氏家训,其所承载的“精”“诚”“仁”“孝”“和”等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张一帖的后代子孙人人都对这个家训铭记于心并外化于行,张一帖”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且兴盛不衰,除了“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外,张氏家训家规能够一代代坚守更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李济仁夫妇和子女们每年都相约来到老家重温祖宗遗训,追念先祖风范。坐在轮椅中的张舜华向记者讲述了她父亲张根桂的一些往事:以前病家请医生去出诊,为了表示尊重,都要抬着轿子来请,但宅心仁厚的父亲从不忍心让轿夫受累,不管山高路远都靠两条腿赶路,在进到病家的村头和出村时才上轿,就是做做样子让病家心安,也让轿夫免受责备。张舜华还记得,有一年梅雨季节,新安江洪水咆哮,摆渡的船家都早已上岸避险,这时江对岸有人大声呼救,一个病人躺在江堤大树下气息奄奄,张根桂见状,心急如焚,出高价请摆渡人过江接人,却无人敢接这个活。情急之下,张根桂一咬牙,自己冒险撑开渡船,把那个病人接到家里救治,病人得救后,视张根桂恩同父母。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张舜华在行医后很自然地传承了父亲的仁心仁术。她虽是一个女孩子,但在山里乡间日夜出诊也从不坐轿,不辞劳苦,当地百姓称之“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农村”。提及这样的精神,国医大师李济仁说:我们全家为人处世的一切都是根据家训来做的。直到今天,定潭“张一帖”还常年在路边免费供应“药茶”,为年纪大的病人或家庭困难的病人免费看病,这都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老规矩。
“张一帖”家族生动演绎了一个国医世家的家风渊源和文化根系,在李济仁张舜华言传身教和张氏家训家规约束下,年,这个“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之家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当年12月,李艳代表全家进京出席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去年秋,在中宣部等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李济仁家庭的事迹作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唯一代表在第四展区展出。
作者黄晓红
本期编辑马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