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高密最有趣的村名,乐呵一下,莫当真!快来看看你们村有没有上榜呢?
高密村庄高密最土的村庄:土庄高密最小的村庄:窝洛高密最知名的村庄:平安村(莫言老家)高密能工巧匠最多的村:聂家庄高密最励志的村庄:翻身庄高密最威风的村庄:关爷庙高密最具仙气的村庄:观音堂高密最爱国的村庄:爱国村高密最厉害的村庄:双头庄高密最历史的村庄:晏王庙高密最有学问的村庄:文化村高密最美好的村庄:幸福村高密最有希望的村庄:曙光村高密最霸气的村庄:六甲寨高密最柔软的村庄:棉花屯高密最刚直的村庄:黑丘子高密最美丽的村庄:芝兰高密官史最多的村庄:举人庄高密最肃穆的村庄:三教堂高密最文艺的村庄:梨园高密最接地气的村庄:河崖高密最“土豪”村庄:三皇屯高密最“屌丝”村庄:范木匠庄高密最“稀奇古怪”村庄:东流口子
附:高密部分村名来历
柴沟
据《县地名》志记载:在元末,该地沟壑纵横,树木丛生。其柴村(邱家大村),有“柴村南沟之称。明初,邱姓人迁此定居,遂名柴沟。柴沟困柴村而得名。柴村就是邱家大村,这在邱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邱姓在明初迁来,占籍柴村。据说,在邱姓迁来之时,早有柴姓人定居。在柴村南,有一条东西向的大沟,沟内灌木丛生,成为这一带人家取火用柴的天然之地。后有人在此结庐垦荒种地,渐渐成为小村落。柴村的人就以柴沟称呼在此聚居的人。久而久之,柴沟就成了村名。不过,有人对邱姓人立村的这种说法持反对意见,说柴沟之名古已有之,是柴姓人立村。据说在年深翻地时,在柴沟东南有人曾经翻出了一把陶壶,上有文字曰:柴壶。并且,邱家大村曾经有柴郎茔,说明此处有柴姓人的影子。如果确有此壶出土的话,可以证明柴姓人在此生息过。(滕洪升)
红庙子
阚家镇有个红庙子村。据该村上年纪的人讲,该村早在明清前就有人定居,老村址在该村现址的东北角约米处。老村所在地被称为“宅窠”。相传明洪武年间的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他们世代久居的家园,多年的积累转眼随水而逝,一切都让人恐惧和不安。大水过后侥幸逃生的人们在现在居住的地方重建家园。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远离灾祸,在重建家园后,这里建立了两神庙,一座菩萨庙,一座镇武庙。灾后重建家园,物质匮乏,困难重重。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产红板岩建庙,因红板石为红色,用此材料建成的庙全身红色,被称为“红庙子”。两座红色的庙堂,高大醒目,成为该村的标志性建筑,“宅窠”不复存在,新建的村落不好起名,于是人们就以“红庙子”称新建的村落。据说,在菩萨庙的院子里有一棵古槐树,有两人合搂粗,年代已久,树老中空。说来奇怪,在树旁边长出了一棵枸杞,竟然穿过中空的树腔,爬到树干上,与槐树共同享受阳光的灿烂。枸杞生长旺盛,每到秋天,火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与绿树相映成趣,非常壮观,成为该村一景。可惜解放后,这一景被人为破坏,古槐树被杀,枸杞遭诛,只留下一个槐树和枸杞死而复生令人称奇的故事。(滕洪升)
林家庙子
庙堂是重要的祭祀场所,因此,庙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非常高,一些地名也就随庙而名,井沟镇林家庙子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据县《地名志》载:明代,林姓由福建闽县迁来定居,曾于河曲处修建菩萨庙,故称林家庙子。据村里人讲,该庙在村东,年才被拆除。庙堂是个神圣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因此就有了一些有关庙堂的神奇故事。相传,庙前有一棵大松树,那年修庙,有一大树枝影响了施工。一位泥瓦匠对村里的住持说:“树枝碍事,明天干脆找人把这根树叉砍掉。”第二天一早,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根树枝一夜之间发生弯曲,不再妨碍施工了,目击者对此都非常惊讶,神庙有“灵气”神树不凡。因此人们对此树秋毫无犯,世代尊奉,可惜该树终结在德国人手里,修建胶济铁路那年,松树被伐掉做了枕木。(滕洪升)
张家官庄
在我市村镇名字中,有“七官庄、八河崖、十二苓芝”的说法,其中以夏庄镇张家官庄为人口最多、地域最大,下辖张一、张二、张三、张四四个行政村。据《县志》和《县地名志》载,张姓为夏庄第一大姓,而其中80%以上集中在张家官庄。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历城县黄岗村迁来立村,因附近村名“官庄”,故名张家官庄。而附近的“官庄”,据考证,应为石家官庄,宋代石姓迁此立村,取名“石家”;元末设官庄后更名为石家官庄。而除龙王官庄为元末迁入立村外,其它官庄皆为明永乐或洪武年间迁至落户,因毗邻“官庄”这块宝地,便给自己的村子也冠上了“官庄”的名字。(张帆)
店子
位于井沟镇呼家庄社区驻地约四公里处,有前店子、后店子两个村。店子村西侧有店子河,店子河两岸土地肥沃,河东地势稍高。究竟是村因河而得名,还是河因村而得名?根据《县地名志》记载和当地老人的说法,应当是先有村名而后河也沿用了村的名字。明弘治年间,嵇姓迁来河西岸开店,故名店子。当时只有一个店子村。清朝道光年间,因发洪水导致店子河决口,村子被淹没。劫后余生的村人遂移居地势较高的河东岸,称为半壁店子。后来为防散兵骚扰,当地人挖了一条东西向大沟,并筑起围墙,沟南称前店子,沟北称后店子。这样一个村就变成了两个村,一直沿用至今。(张帆 单联君)
聂家庄
“聂家庄,朝南门,吃了饺子捏小人”——这是民间关于聂家庄的一句民谣。作为“高密四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远近闻名,据《高密县志》记载,民国期间即远销平度、诸城、胶县及胶东半岛等地。有关聂家庄(现分为聂东、聂西两个村)的来历,据聂西村聂希蔚老人介绍,聂家庄的祖上是大约多年前从济南北镇蒲台迁来的,起初落户李仙村南端,大约经历了六代一百年左右,由于现在已无法考证的原因,聂姓由李仙迁往一公里之外处定居,取名聂家庄。
刁家村
据《县地名志》记载,该村是清朝乾隆年间,邱姓由邱家大村迁此定居;由于人口较少,现与东郇家村共有一个村民委员会。刁家村与其它以姓氏为村名的村庄不同,即村里根本没有姓刁的。村名的得来是因为该村位于邱家大村西北角,两村恰好成调角状,故名为“调角村”,后又演称为刁家村。至于刁姓,在中国姓氏中属于稀有姓氏之一,其来历有如下说法:刁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齐国的齐桓公有个宠臣叫作竖刁,因为和名臣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一霸而深得齐桓公的赏识。竖刁的子孙,后来就取竖刁的名为姓,世代相传。刁姓还有一个起源是源于周朝的雕国。雕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号为姓,后来以同音字“刁”代替,刁姓于是流传至今。在古代,刁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渤海。(张爱华)
碾头
以前的碾头村,距老县城一箭之地,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据传说,明朝年间,一赵姓人家在这里落户。因为初来乍到没有耕地,又不会经商,只能出些苦力,置办了一盘石碾,给官府碾米磨面,维持生计。赵姓人家为人忠厚,很讲信用,所碾的米、面质量好且秤平斗满,天长日久就赢得了官府的信赖。由于常去官府送米送面的,官府上下人员都不称呼他姓名,给他起了个绰号“碾头儿”。“碾头”赵家日子越过越殷实,穷亲难友也都奔他而来,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一个村落。后来,该村也就以这个创始人的外号叫了开去。解放后,碾头村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蔬菜种植全县有名,上个世纪就远销北京。有好事者还保存着年11月20日县税务局开具了一张销往北京的“农渔猎牧户自产自销证明”,上书“自产白菜12万斤”。现在成了高密主要的鞋业生产和经营基地。(文山 存瑞)
张家埠
在高密城区东南,有一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经济新区,康成大道与夷安大道横穿中心,物阜民丰,经济繁华,这就是张家埠。张家埠据说是明朝年间张姓从松园迁来,建村于长陵南端的高埠上,故名张家埠。后来,与小郑家庄村合为一个居民委员会。还有的说,现在的张家埠原先叫乔家村,一说由乔氏立村的,一说由孙氏立村,而叫张家埠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该村中现在还生长着一棵偌大的银杏树,大树直径有4.2米,高约六七米,树冠直径有十几米。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大树就枯枝发新芽,变得枝繁叶茂,并且春华秋实,收获大量的银杏。据孙氏后人称,据说这棵银杏树是由孙氏祖先所栽,距今已有年,这样推算,他们当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每到夏日,大银杏树庇佑着人们树下乘凉。金秋时节,又引来一群群的孩童前来打银杏。物换星移,只有这棵老银杏树还见证着张家埠的沧桑巨变。近几年来,夷安大道与康成大道的开通,为张家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该居已成为东有摇钱树(五金建材市场)、西有人才库(康成中学、康成小学)、南有聚宝盆(工业项目区)、北有花园居(新建居民小区)的风水宝地。(郇存瑞)
农丰村
农丰村,现在叫农丰居委会,在县城东南3里处,原为近城村落,建国后曾置新安、富贵、生产、劳动、农丰等5村,属东关镇。年,5村合一,定名农丰村。从字名上看,是个老词新意,表达人们祈求丰年之意。名字是人们理想的寄托,之所以叫农丰,从另一个方面说其实是农丰难得。在旧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旱、涝、虫等自然灾害经常肆虐,再加上战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很难实现的。就拿农丰这个地方而言,以前有座八蜡(音zha)庙,是古代用来年终祭祀的庙。望文生义的话,蜡者,虫也。八蜡,有说是八种虫子,有说是八条虫子。这些虫子经常为害,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战胜不了自然灾害,只好祈求于鬼神,于是就建起了八蜡庙,定时祭拜。可是鬼神实在帮不了人们的忙,虫子依旧猖獗。上个世纪50年代,老高诸路以南发生大面积虫灾,铺天盖地,成群结队。粘虫把玉米咬得一叶不剩。当时全公社出动灭灾,老人小孩拿着笤帚,到高诸路上扫虫,不让其漫到路北来。好在,当时有了六六粉之类的农药了,后来一场大雨,虫灾一下子绝迹。可能是此地虫灾时常泛滥,这样人们期盼农丰的念头也就更强烈了,村名也就由此而来。(郇存瑞)
南关
南关,在原县城南侧故名。年(元至正十二年),始有南关之称。据说到了清代,邹姓铁匠立村,名邹家庄。继有看茔、护坡、小商贩、鞋、漆、木、铁等手工匠22户,聚为天坛、河湾、傅家大院支前村、翻身庄等村落,建国后属南关镇。年改称南关大队,年队改村,现在是南关居委会。南关以前有多个村落,其中,翻身村因傅家大街(现在立新街)地主较多,年,取穷人翻身之意定名为翻身村。支前村年,因支前(做军鞋)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定名为支前村。河湾村,因地势较低,来自东、南、西三个方向的雨水向此汇集,积水成湾,故名。天坛村因处古迹天坛周围,故名。邹家铁匠非常出名。生于年的邹廷赞,一生偕同两个儿子,以打铁为生,所打菜刀麦镰锋利耐用,畅销县内外,被誉为高密红炉之冠。一年,一商店老板的掌柜送给他一幅对联,上写“一门三铁匠,父子九柄锤”,虽有讥笑之意,却也从中看到邹家铁艺的影响了。(郇存瑞)
拒城河
拒城河村,在县城西南14公里。明初,由张姓立村,以处拒城河(柳沟河上游)之滨而得名。拒城河村东北有银杏树一株,是明朝初年所植。银杏树干高十几米,径围在5米左右,树冠东13米,南北有20米左右。树栽植的地方,原先是一所寺庙,解放初期尚有和尚在此存身。现在划归育才中学,树下身已成树洞,以前常有孩童至树洞里玩耍。现在,已用水泥封住。每到秋季,老树仍枝叶繁茂,硕果满枝。银杏树阴下,莘莘学子常在此纳凉读书。古老的银杏树,见证着昔日拒城河村文化的古老与辉煌。在村北有座烈士陵园,有位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解放,长眠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郇存瑞)
大石桥村
大石桥村,在夏庄镇河崖社区驻地东南3里,胶河故道南岸。明嘉靖年间,高、杨两姓迁到此地立村,取名高杨屯。后因沿胶河岸建居,改称顺河庄。后来,因胶河常发大水,饱受水患,特别是该村地处高密、胶县通往平度、莱州的交通要冲,一河阻断南北。明隆庆年间,村里出了位热心公益事业的街面人物杨忠玉,他四处募捐,北到莱州、平度,南到高密、胶县,最后凑足了款子,建成了一座长30余米、宽3米多的石桥,取名大石桥。在清代的农村,这就算得一项大工程了,可以说是功在千秋、泽被后世的善举,为此该村在大石桥旁立了两座石碑,将捐款人的名字刻在碑上。后来,胶河向北改道,石桥作用减弱,解放后,在村中另建一石桥,老石桥的部分石条还被用了一些,其中原先的刻有“大石桥”的石碑仍在桥上。(郇存瑞)
郇家村与郇李
郇家村在井沟镇呼家庄社区西南6.3公里处,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郇家村。村民沿五龙河两岸定居,后以河为界分为东郇、西郇两个村。而郇李村在大牟家镇西南5.3公里,是明朝泰昌年间,由郇姓、李姓村民同时迁此立村,故称郇李村。由此可以看出,郇家村是明初建村,而郇李村则是明朝后期建村。郇氏,是个很古老的姓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姓,后来有一支郇姓迁入山西荀邑(在今山西省晋平县西)。晋国大夫隰叔被封于荀,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为姓,称荀氏。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如此说来,郇、荀、程皆为一家。“郇”,据许慎《说文解字》训诂学可知,“阝”是“邑”(“邑”是“城邑”),将郇拆分开来是“旬邑”之意。而“旬邑”县,在今陕西彬县一带,是个很古老的地名,曾经是周氏祖先的都城之一,名叫豳。《诗经?大雅》里有篇诗记载着公刘迁豳的故事。《诗经》里有十五国风,其中有个叫豳风,如《豳风?七月》很有名。这样看来,先有“豳”地(也就是郇地),后有郇国,再有郇氏。(郇存瑞)
东西观音堂与观音菩萨庙
开发区的东观音堂与西观音堂居委会,村名来源于村中曾有一座观音菩萨庙。早在明代初期,范姓从外地迁来落户于此。因这里近邻一溜苓芝村,范姓就把自己落脚的地方命名为范家苓芝。后来,王姓不远万里从四川辗转来到了这里,落户在范家苓芝。他们比邻而居,和睦相处,共同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着子孙后代。直到年,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在现在的东西观音堂交界处修建了一座观音菩萨庙。从此,范家苓芝一分为二,为东西观音堂所取代。庙东称为东观音堂,范家在此聚族而居;庙西称为西观音堂,王姓在此繁衍生息。到现在为止,历经多年风风雨雨,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据村里的老人听祖上说,当时的观音菩萨庙,香火很旺。尤其是到了过年和农历的6月19日(据称这一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周围四村八疃的村民,都来庙里上香许愿,祈求观音菩萨保佑风调雨顺,老少平安。观音菩萨庙一直到解放前还存在,庙里住着两个诵经的道士。庙的四周,古柏翠松郁郁葱葱,显示着这里曾有的繁华!解放后,先是庙里的各路神仙被“请”了出来,庙被当作了临时的校舍。再后来,庙成为了危房,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了。村里还能看出庙的遗迹的,就是清代重修庙宇时保存下来依然完好的两块石碑。庙虽然没有了,但是流传在这一带的风俗有的却保留了下来。直到现在,每年的农历6月19日,西观音堂的村民还过节,这一天出嫁的姑娘回娘家,串亲戚。对幸福平安的追求将会一直伴着东西观音堂这两个古老村庄的善良群众。
三官庙
三官庙在康庄东南6公里处,高(密)双(羊)公路北侧。清代,王姓从灵应庵(今醴泉街道永安居委会)迁来定居,后村建三官庙,村袭庙名。三官庙是指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庙宇,三官系道家所奉之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后道教又以三官配三元,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上元节是很早就开始过的重大节日,也叫元宵节。老舍先生写过《牛天赐传》的小说,主人公姓牛名天赐就是根据天官赐福起的。而传统的春联中有“一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同福寿春”句,也是由此而来的。道教、儒教、佛教是我国的三大教,三官庙在封建社会也到处都建,周戈庄的黄家庙子、张家庙子以及县城里边都建有三官庙。而现在,三官庙早已荡然无存。三官庙人民做起了工艺品加工,也就是制作骨灰盒,生意倒是非常红火。郇存瑞
前埠口
前埠口,现属开发区,在县城东北角,胶济铁路北侧,平日公路东侧。明洪武年间,吕姓由益都(今青州)迁来,始居吕家山东,后移该地,因地处百脉湖南岸,东长陵北首,为湖滨高地,旧时可停船舶,人称小埠口,因此取村名埠口。后因其北建后埠口,遂更今名。从史料上看,前埠口建村比后埠口早,而且也非同姓建村。从村名来源可以看出地容地貌的变迁。“埠”,本意是“小土山、小高地”,后演化成“码头”,或有码头的城镇。有码头必然有水,这里曾经泽国一片,叫百脉湖。但苍海桑田,现在早已难觅码头的踪迹。由于远古地壳运动,胶莱盆地形成,而县城北部即处在盆地之中。盆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两个方向的雨水同时向盆地汇集。在距今七千年到三千年间,是湖的旺盛期。在三千年到七百年间是湖的衰落期。此间,城西来水漫流成脉流,胶河改道后,城东部的径流也转变为脉流,同注湖中,百脉湖由此而来。元代调引百脉湖湖水入胶莱河后,缩短了百脉湖的消亡期。清雍正八年(年),五龙河下游西迁,乾隆七年(年)胶河于于疃决口,下游折向东,这样百脉湖两条主要水脉不再向百脉湖注入新水,百脉湖就日趋干涸终至消亡。埠口这称呼也就名不副实了。郇存瑞
李家埠
注沟镇李家埠,原名李家庄。因它南靠巴山,村东南有土埠,遂改成今名。李家埠以李姓为主,李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自河北枣强迁居安丘西南峰山,八世祖李迁梧以进士官至大同知府,其后裔迁居李家埠立村,繁衍至今。李家埠西依潍河,南望巴山,是西汉高密国石泉县古城的所在地。县以石泉得名,今李家埠村西仍有一泉,相传便是古时的石泉。石泉县建立于西汉初年,到王莽时改称养信县,东汉废县置亭。李家埠村西南原有数米高的城墙遗迹,后来屡经破坏,今已荡然无存。李家埠村东的潍河为石质河床,两岸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人们称其为“韩信坝”,为当年齐王韩信囊沙淹没项羽二十万楚军之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潍水》所描写的“旧凿石竖柱,遏潍水,激通长渠”,就是指的这个地方。韩信坝风光秀丽,“韩王坝月”为古时诸城八景之—,清代文学家诸城人丁耀亢、李澄中、王赓言都曾到此游览怀古,留下了美妙的诗篇。每年的清明节,这里游人如织,同如闹市,是踏青郊游的好去处。于敦宪李金科
前窝洛
位于拒城河镇东2公里处,明朝中叶潘氏自潘家村(现拒城河镇潘家村)迁此定居。因村位于两郎山半坡,三面环岭,东为平原,有水自西南岭上流下,天长日久,在村边形成一条大沟,形似卧龙,村建于此,山水幽静,怡然乐居。“窝”意为别墅独居,“洛”意为水流下来。村名以其地理特征命之为“窝洛”。后王氏自王家庄(现拒城河镇王新庄)迁来,紧靠村北立村,称“后窝洛”,该村始称“前窝洛”。村内原有直径40厘米、高4米、具有多年历史的酸枣树3棵,年“四清运动”时,为破除封建迷信,“四清工作队”组织人力将其伐倒,甚为可惜。侯绍坤
故献
在柏城东南5.3公里,东枕胶河,南依土岭,原为隋代高密县治所,唐初县治所迁移后城废,人谓该地为“故县”。元代,宋姓立村于此,改“县”为“献”,是谓故献。村名就是历史的见证,从故献村名上可以看出我市行政区划的一段历史。历史上的高密和现在的高密不是一个概念,隋代以前,高密县的治所在城阴城(今田庄),而夷安则是指当今的高密城。隋代,高密县治所在故献,初属胶州高密郡。文帝开皇三年(公元年),改胶州为密州;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改密州为高密郡。大业九年(公元年)农民起义,连年战争,高密县废。唐代,高密治所迁回到高密县城。郇存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