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美景徽梦绩溪
旧徽州府
来源
新安红(xinanhong99)
?正文?
徽州,今地级黄山市(黄山区的原太平县地域除外)和绩溪县以及江西的婺源县。
严州,今淳安、建德两(市)县。
徽语还包括江西省北部的旧饶州府一部(德兴县、浮梁县)的方言。
徽州话在语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对此史料早有记录,嘉靖四十五年《徽州府志》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期)一文中说:"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他还说:"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徽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其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自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各个区县的人交流有限,发音无法统一。皖南徽语的发音可谓千差万别。即使是在一个县内,人们往往都无法用各自的徽语正常沟通。有一种说法是:在一个县里,有的词汇会有十几种发音。可见理解徽语是多么的困难!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方言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历史上的徽州辖属六县,徽州方言实际上是指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至于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其语多属江淮官话,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由于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全徽州,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屯溪话和其他地区方言的过渡性很差,屯溪方言是北方话和当地方言的杂交,而其他徽州其他地区方言并没有多大改变,所以屯溪话现在却不能作为成为徽州方言的代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徽语地区出生并以徽语做为第一母语的人都对自己的家乡和语言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语言也极难同化,大概也只有在发生像屯溪那样的大规模外来人口涌入时才会发生。
徽州话使用范围
使用人口
安徽省
屯溪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安凌话主要为安凌镇周边一带)、绩溪县、旌德县(西乡话)、石台县(占大话)、宁国市(胡乐话)、东至县(西南郎木塔一带)
人口约万
浙江省
杭州市临安区(昌化以西),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西部)(严州片)
人口约万
江西省
婺源县、德兴市、浮梁县
人口约万
所以,徽语总人口大概在万人左右。
分类
徽州话可以细分为五个片,分别是:绩歙片、休黟片、祁德片、严州片、旌占片
根据徽州话的通行地区特点,可以分为两个大区
东片包括绩溪、歙县、旌德(仅限西乡话)
西片包括屯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
徽语的来源
徽州话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团,从地图上来看,徽州深处山区,与宣州大体以黄山山脉为界,北边和西边旧时宣州吴语区(现为江淮官话区),东北方向为吴语太湖片,西南方向为婺州片和处衢片,南边为赣语区。和地理上一样,徽州话在音系上也表现为过渡带,声母特点近似客赣,而韵母和词汇类似于吴语特别是南吴,可以视为吴语和赣语互相接触而成的混合型方言。
其实,不容忽视的是,徽州话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中原古语。因为徽州人祖先多来自战乱南迁的中原人,因此或多或少保留了中原语言的某些特征。但由于徽州人与当地人的长期融合以及山区丘陵地理的限制,造就了隔山语言也有较大差异。
自从《中国语言地图集》问世以来,语言学界,特别是方言学界对《地图集》中汉语方言的分区不断有所议论。就"升格"的三个方言区而言,其中讨论徽州话的比较少。因为徽州话的特殊性似乎早有定论。早年赵元任就把徽州话看作是汉语方言中独特的一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表了《绩溪岭北音系》()和《绩溪岭北方言》(),揭示徽州话的面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方言学者郑张尚芳、伍巍、平旧昌司(日)等先后对徽州方言进行了调查,发表了一批关于徽州方言的著述,进一步揭示了徽州方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徽州方言被提出来作为一个方言区,颇有顺理成章之势,也就听不到多少议论的声音了。
相关研究文献
1.清代范尚文著书《黟音遍览》,收录多个黟县方言词,按读音分成类;
2.民国23年8月,北平的《世界日报-国语周刊》期上有罗常培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徽州地区7个方言点的音系等方面的特点;
3.民国24年,刘复、白涤洲、魏建功,编成《黟县方言调查录》,发表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4期上;
大家如果有好的摄影作品与好的文章都可以通过后台联系小编,在徽梦绩溪的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
感谢分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里是徽梦绩溪
感谢您的阅读,更感谢您的分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