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民间戏曲
新安民间戏曲活动由来已久。民国初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达36个。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业余剧团几起几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曾一度发展到个。90年代初,随着影视业的普及,民间戏曲受到一定冲击,活动有所减少。进入新世纪后,一些较富裕的村镇,又恢复业余剧团。据年底统计,全县经常活动的农村业余剧团有44个。
民间曲艺
新安民间曲艺活动始于清末。清光绪年间,在磁涧游沟村落户的叶县人董金秀,常在新安、宜阳一带演唱“鼓词”,为新安县已知最早的曲艺艺人。传统曲艺主要有“鼓碰书”(又称大鼓书,建国后命名为“河洛大鼓”)、“坠子书”(后称“河南坠子”)、“莲花落”等。当时的民间艺人中不少为盲人。建国后,人民政府通过文化馆对这些流散艺人加强管理,提倡说好书、说新书。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影视业的发展,民间曲艺和戏曲一样,受到一定冲击,不少曲艺小组自行解散,目前仅有少数艺人坚持在农村分散演唱。
民间社火
新安民间社火。历史悠久,遍及全县农村。传统形式主要有狮子、高跷、竹马、旱船、海蚌、抬垛、轧杆、霸王鞭、倒骑驴、小鬼扳跌等舞蹈类表演,及排鼓、铜器、唢呐、社盘等器乐类演奏。建国后,又新增加秧歌、腰鼓、花棍、花鼓、花灯、龙灯、扇子舞、大头舞、龙舞、铜管乐队等新的表演形式。社火活动主要集中于农历新春,尤以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最为活跃。建国初期,多数社火团设备都比较简陋落后。20世纪80年代后,各社火团队的仪仗、道具、服装、乐器等设备,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在质量上全面改进更新,日趋现代化、规范化。90年代初,文化市场出现疲软,民间社火受到一定影响。目前,较为著名的民间社火有五头镇神堂村的“威风锣鼓”,铁门镇后刘岭村的“九莲灯”,石寺上孤灯村的“黄河神龙”,五头河北村的“活旱船”,北冶镇滩子沟村的舞狮团,城关镇城关居委会的垛、阁等,都各具特色,享誉全县。
民间工艺
澄泥砚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相传唐宋时期曾列为宫廷贡品,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珍爱。年,县科协主席李中献与仓头镇横山村农民技师李留照共同挖掘、研究古代制砚工艺,经反复实验,摸索出一整套澄泥砚工艺配方。澄泥砚古朴典雅,泽如美玉,击若钟声,贮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具有较高的使用和收藏价值。被誉为“河洛一绝”。澄泥砚在全国第一界名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科技报》等新闻媒体先后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曾录制新闻专题片向海内外播出。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新安县“中国澄泥砚之乡”荣誉称号。
奇石收藏
新安山水钟灵毓秀,盛产奇石。主要品种有黄河石、灵珚石两大类。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寺镇下孤灯村村民王天良、刘永顺、龚德义等人率先收集奇石。他们踏遍县内高山大川及三门峡至郑州间的黄河沿岸,每人收集的黄河奇石均在千方以上。其藏品曾多次参加北京、兰州、大连等地奇石展,在参加“中国首届名人名家藏石精品展”时获得一等奖。三人均被中国赏石委员会吸收为会员,在他们的带动下,石寺镇下孤灯村收藏奇石者有余户多人,藏石量超过4万方,成为闻名遐迩的“奇石山庄”。
商家合作,推广,请联系手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