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的瓷窑随处可见,
匣钵砌成的民居别具特色,
各朝代的瓷窑落寞的竖立在那里,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这个有千年历史的村落,现今不为人所知…
甘泉村位于新安县北冶镇南部,以烧制陶瓷出名,历史上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有着上千年烧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陶村”。
甘泉村据说得名于村中的一个泉眼,因其水比周围其他地区更甜,所以命名为“甘泉”。
最早落户到甘泉村的是一户姓丁的人家。甘泉村的土质多为渣子土,适宜烧瓷。丁家把瓷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围绕着瓷业与丁家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丁家沟。
据康熙、乾隆版《新安县志》记载,甘泉岭居民以陶冶为业,称“碗窑岭”。所烧的瓷器主要是粗瓷,包括瓷碗、磁盆、瓷罐乃至后来的砖等生活用品。这里也逐渐培养并聚集了一批拥有瓷器技术的人。
早期瓷业的发展很好,销路较广,不仅满足了附近居民的需求,有的还远销到了商丘、安徽等地。大量到甘泉来购买瓷器的人拓宽了甘泉村的经济来源。
20世纪40年代末,有许多人从外地逃荒过来,在这里学习烧制和买卖日用瓷器,逐渐落户于此。如今,保存完好的武家车院和车场,也就是客栈、车马店,是甘泉村曾经辉煌的佐证。
据《新安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记载,古时甘泉村陶瓷业发展如火如荼,陶瓷业贸易风生水起,村内道路车水马龙,无比繁华,有“小洛阳”之称。
建国以前,甘泉村曾被称为“甘泉村公所”。据说,当时新安县被称为“第一区”,甘泉被称为“第二区”。旧址在现在村文化广场背后的岭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只能看到当年挂着“村公所”石碑遗留下来的痕迹。
目前,村里仍留存着5座宋元时期窑址、座明清时期窑址。宋代瓷窑遗址还被列入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甘泉村遍布着多座古窑,随处可见笼盔墙,笼盔是当地土话,在烧制陶瓷时为防止坯体釉面在烧制时损坏,而特制的容器。
“笼盔”如同烧制陶瓷过程中的“盔甲”,产品烧制出来后,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甘泉村烧制陶瓷的时间久了,“笼盔”也日积月累,越来越多。
由于“笼盔”肚子中空,分量轻,防潮防腐蚀,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甚至可免费使用。当地人就把它们利用起来,用于建筑围墙、瓷窑等,也成为甘泉村独特风景。
发现有村民将完整的“笼盔”填上土,制成花盆,用来栽种仙人掌、辣椒等植物,倒也生机勃勃。
去年年底,甘泉村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经排查统计,村里现存老式民居余间,大部分已闲置,村里正统一安排修缮,并完善服务设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粗瓷用品已退出市场,村民改制高档的细瓷产品,产品供不应求。
得益于政府扶植,村子里制陶厂多了起来,陆续有新的厂矿在兴建,不断有更多的年轻人向老一辈制陶人请教、学习、传承这门遗失的手艺。
近年,村民传承并改良传统技艺,制出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土陶豆芽罐,并通过“互联网+订单”的模式,实现脱贫致富。
未来的甘泉村将成为集参观体验、陶瓷制作、休闲消费、创意交流于一体的陶瓷文化集散地。
一百多座旧瓷窑历经风雨,
一堵堵“笼盔墙”饱经沧桑,
傲然保持着一份古朴、原生态的美,
在甘泉村这片土地上,
还有多少古代陶瓷烧制的秘密没有揭开?
等你去发现!
▕甘泉村▕
文明游览,不乱扔垃圾,保护古建筑环境。
甘泉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