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建军
渐江山水册页之一安徽省博物院藏
新安画派被公认为是我国文人画之正统继承者,是中国文人画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产生于明末清初的皖南徽州地区,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急骤动荡,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感情,都经受着最严峻的考验,无数艺术家在由明入清的历史大挫折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到政治旋涡的中心。明王朝失败后,他们在精神上依然不屈,对故国和家山寄于了无限的怀念和热爱之情。而新安画派的画家们正是带着强烈悲愤的心情,沦入新朝的统治,他们为了明“志”,不为当时政治、社会和贫困潦倒的生活所迫,把气节视为自己的灵魂、信仰和生命,坚决不向异族统治者屈服,并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这种高风亮节的倾向,以遗逸的情调,描绘了异族侵凌下的山河,表现出明末遗民的情操。他们的作品多有一种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对当时及近、现代山水画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渐江山水册页之二安徽省博物院藏
新安画派以渐江、查土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世称“海阳四家”。而新安画派之名则起源于清代张庚所云:“新安自渐江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这一说法则一直为后人所沿用。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亦云:“新安画风,在明代作者林立,实可争衡吴下,溯其最初,乃导源于唐薛稷、僧贯休。至明而沈周、董其昌辈先后来游,吕纪、吴伟之迹,歙中最富,风尚薰习,蔚为大观。迨明清间,渐江上人出,宗法倪黄,始趋坚洁简淡,卓然成派”。当然,渐江的成就绝不是在“专摹云林”,而恰恰是在继承云林的艺术成就上,巧妙的溶汇了自己的笔墨技法,同时重视生活,师法造化,而又不为真景所限,概括取舍,汲取山水之性灵,悉究其法,有所创新,从而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无可责疑,渐江对新安画派的发展是有着杰出贡献的。
渐江山水册页之三安徽省博物院藏
渐江早年读经事举,“以巨孝发声”,曾参加金声和他的学生江天一组织的抗清斗争。明亡后出家为僧。其于画“儿时好之”,二十余岁便已见功力,现存上海博物馆的《秋山幽居图》扇面,则是他二十五岁时所作,到国变时,他仅三十五岁,然在艺术上已影响一方。查士标在渐江的《黄山山水册》后跋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益奇”。十分精当地规化了渐江绘画过程的三个阶段:入武夷山前为早期,是奠定基础阶段:入武夷山后为第二阶段;归黄山后是第三阶段。渐江早期的绘画渊源是嗣承董其昌一脉,受李永昌、刘上延影响。早期绘画较多保留着取法前人的痕迹,但在意境的铺设和笔墨意趣上仍有着自己的追求。当然这一时期也在追踪宋、元,尤其是倪云林、黄公望。他在三十岁后对倪黄的技法有较深的领会。在师法倪、黄作品时,也是用心良苦。黄宾虹在《僧渐江之高足》中云:“相传师购倪画数年,苦不得其真迹。一日获观于丰溪吴氏,遂佯疾不归,杜门面壁三阅月,恍然有得,落笔便觉超逸,因取向来所作悉毁之”。渐江师法倪瓒已是步人中年,这时他在绘画上,已有相当深厚的造诣。他师法倪云林,与其说是“师法”,不如说是“融汇”,即所谓“以北宋丰骨,蔚元人气韵”。渐江十分推崇倪云林的艺术和思想,倪氏的民族气节和不媚权贵,被渐江和其他的新安画派的画家们奉之为楷模。渐江在《偈外诗》中云:“迁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他曾自比云林,并自撰画偈云:“倪迂中岁具奇情,散产之余画始成,我已无家宜困学,悠悠难免负平生”。在渐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却有越出云林,另辟蹊径而有独到之处,渐江之为渐江,不在与云林相似之地,恰恰正是在他不似之处。
渐江山水册页之四安徽省博物院藏
纵观明清数百年间,山水画基本上是在摹古,特别是“四王”,他们把“仿古”、“临古”放在首位,不重视从生活中、从自然界中获得真实感觉,这种画风把源流颠倒了。然而渐江不仅重视对宋元以来优秀的绘画传统进行钻研,更为可贵的是他对客观物象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的同时,还在表现形式上进行认真的探索,开辟了个人的艺术表现新开地。他在创作实践中,把被描写的物象与自己思想感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由“写生”到“写心”。渐江的作品把山水画中的疏体,推进到极致,把南宋山水画的明媚、圆润升华到坚老晶洁,使其山水的“气韵”具有充实“骨力”。他的画,清逸、简淡、萧疏、荒寒、自然,乃至冷峻的格调,实际是写出了他胸中浩然之气。渐江的一生在政治上注重气节,在艺术上崇尚风骨,他的绘画也就成了他人格的直接体现。在他的“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楼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沈写钟山”这首诗中显然表现出他铭心刻骨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之情。新安画派的画家不少都是大明遗民,故而渐江崇尚的民族气节和绘画中的格调对新安画派的不少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渐江山水册页之五安徽省博物院藏
新安画学,源远流长,至明季而始盛。明清易代之际,画苑人才辈出,崇尚倪黄,画风渐近,流派遂成。龚贤有云:“孟阳开天都一派,至周生始气足力大……后来方式玉、王尊素、僧渐江……又皆学此二人者也。”然早于程孟阳、李周生的新安画家,已涌现出不少崇尚倪黄并卓有成就的人物,其中最著的有:汪肇、詹景凤、杨明时、丁云鹏、郑重、程嘉燧、李流芳等,他们是新安画派的前驱,直接影响于新安画派。“新安画派,崇尚倪黄,以僧渐江开其先路”。此说相传出自王士祯,然至今未明其出处,自张庚引用于《国朝画征录》中,后世便一直沿用此说,而此论与事实则有岐异。新安,古郡名,在秦时置黟、歙二县,属章郡,汉时属丹阳郡,三国时分丹阳郡的黔、歙、始新、遂安、海宁、黎阳六县归吴属新都郡管辖。到晋初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因新安江是这里的主要河流,所谓新安画派的“新安”,当借重此地晋唐时代的水榭之名而来的。《新安志》、《新安文献志》之作传之士林,已成为新安文化之渊薮。新安画学乃新安文化之一部分,其崇尚倪黄,虽非渐江开其先路,然至渐江效法云林,独创新意,影响所及,远出歙休二邑,师之者众,其著名者如江注、祝昌、姚宋、汪济淳、郑旼等人,亦以貌写家山而传其法乳,流风所及,蔚为大观,并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程邃、戴本孝、吴山涛、王尊素、汪家珍、黄吕、吴定等诸多贤士构成了一个新安画派的宏伟体系。萧云从曾在渐江《黄山图册》上题跋:“余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渐师归故里,结庵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干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无不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三昧哉!”黄宾虹先生则云:“今见渐江画以庚子为多,实质上渐江五十岁左右的作品,在继承传统,宗尚倪黄,虽非渐江导其先路,然至渐江效法云林,貌写家山,独创新意,影响所及,远出新安诸家。”清人杨翰在《归石轩谈画》中论渐江的画云:“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其言是也。石涛与渐江、八大山人、石溪为清初“四僧”,他在文中亦有著录:“笔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传,渐江得之一变,后诸公皆学云林,实渐公一脉。”这一脉相承的画风,已别开一派,影响深远,渐江也就无可责疑的成了新安画派的一代宗主。
渐江山水册页之六安徽省博物院藏
渐江之后,新安画派的发展,盛衰交替,代有传人,余风至于现代。汪采白继黄宾虹之后,以清新秀逸之笔,举家山三十六峰之万壑千丘、松涛云海,尽收笔底,而其画遂与浙江继响,“三百年来传法乳”。张大千、刘海粟、董寿平、赖少其等亦曾反复临习渐江及新安诸家的作品,“不徒形似,求其神髓。”“学渐江得其简淡”,“学程邃得其苍秀”,“学戴本孝得其峻厚……”,渐江和新安画派的大师们,以“黄山为师”,“敢言天地是吾师”,他们继承传统,面向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的!
本文发表和收入中国国家画院主办张晓凌和余建军主编的中国国家画院《写意精神--新安画派古今中国画高峰论坛研究文集》
《写意精神--新安画派古今中国画高峰论坛研究文集》封面
《写意精神--新安画派古今中国画高峰论坛研究文集》目录1
《写意精神--新安画派古今中国画高峰论坛研究文集》目录2
渐江山水扇面安徽省博物院藏
渐江山水册页之八安徽省博物院藏
渐江山水册页之九安徽省博物院藏
渐江山水
李永昌山水安徽省博物院藏
程嘉隧山水安徽省博物院藏
方士庶山水安徽省博物院藏
孙逸山水安徽省博物院藏
江注山水安徽省博物院藏
梅清山水安徽省博物院藏
征集优秀作品
《美术前沿》面向全国及海内外艺术家征集优秀作品,征稿要求:每位艺术家提供高清作品照片20余幅,个人生活照片良张,字的艺术简历一份,若有评论文章更佳。以上提供材料投到邮箱:
qq.白殿疯能好吗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