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遗址之新安县西沃石窟

本文作者为洛阳国宏投资集团高级政工师,潜心河洛文化和传统古村落,专著曾荣获省社科类一等奖。作者按:

历史文化遗址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如果要选择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代表中国的城市,我首选洛阳。她是一座古韵悠悠、底蕴厚重的历史古城,有千年的文明史、年的城市史、年的建都史。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源头,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

人们常说,“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难怪司马光曾由衷地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这是当代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爱好者,本人到洛阳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洛文化。现特整理出散落于田间地头、藏匿于街头巷尾或鲜为人知的洛阳历史个遗址系列,以期为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助一臂之力,今天推出洛阳个历史遗址系列今天推出洛阳个历史遗址系列之47:新安县西沃石窟。

新安县西沃石窟原来位于新安县北30公里处、西沃村东。这是一座开凿在黄河岸边峭壁之上,其上为直立的悬崖峭壁,其下是滔滔的黄河之水,地势险峻,神秘莫测。目前,西沃石窟已整体迁至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院内。

石窟立面自东向西依次为:浮雕石塔4座、洞窟2处,在塔与洞窟之间还有若干小佛龛。

石塔均为楼阁式方塔,分七级、三级、五级不等。

一号窟为主要洞窟,长方形,门北向,窟内三面环绕宝坛,全部造像均在宝坛之上。正壁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穹窿形窟顶,雕一宝盖,中心雕刻莲花,外绕四身飞天,门内存有四段造像题记。

二号窟正壁是主佛,两侧为二弟子、四菩萨。窟顶并刻二朵莲花。左壁雕造像题记,右壁刻供养人行列。

西沃石窟属于民间百姓开凿的石窟,因此,洞窟少,体量小。

据《新安县志》记载,原西沃乡西沃村为黄河古渡口,南靠青要山,北渡至今济源市长泉村。渡口长米,河面宽米,水深10米左右。人们在古渡口峭壁上开凿石窟,想必是希望消除水患、畅通航运,祈愿佛祖保佑、天下太平。

西沃石窟一号窟造像题记记载,由邑主王进达等二百人发愿修造,创于北魏孝昌元年(),成于建义元年()。题记写道:“前不睹能仁匠世,退恐不遇慈氏启津,于是异人同心,敦崇法义,……愿以此福泽。”二号窟题记也载明,是由邑老韩法胜、杨众兴等人,于北魏普泰元年()四月建成的。同一号窟开凿目的一样,都期望“皇祚永延,民宁道业。”

史料记载,西沃石窟一号窟完工的当年(年),发生了“河阴之变”,时局异常动荡,北魏王朝走入末路。而在二号窟建成的第三年,北魏灭亡。

西沃石窟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当年承载着百姓美好愿望,见证了封建王朝更替。作为黄河中下游岸边唯一一处北魏石窟,其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显得愈发重要与珍贵。

最中原∣和1亿中原儿女在一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rk/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