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回声李理智新安振兴方心安

年7月,我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选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工作,正式开启了从校园门到政府机关门的跨越。年3月,单位选派我到柳州市融水县融水镇新安村担任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离开熟悉的环境,踏上未知的旅途,接过脱贫攻坚的大旗。面对新安村复杂的村情民意,繁重的调研和迎检工作,深感责任很大,压力很重。但铭记着“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和我选择到基层扶贫的初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气神冲破心中的疑虑与困惑。我知道新安村的脱贫攻坚有很大困难,可我就是冲着困难去的。我坚信,怀着“永当为民服务孺子牛”的初心使命,坚持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将心比心,一定能打动人心。

真情投入真心付出

新安村两委干部深入沟滩屯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如何实现新安村高质量脱贫摘帽,让群众生活富足,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新安村距离融水县城仅6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受限于基础设施落后,使得沿贝江河边的沟滩、小思两个屯至年底还未通路,只能坐船进出,交通不便,村集体产业不强,方方面面制约着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

初到新安村,我谋划着通过现场听、实地看、随机访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多听听群众想点啥,多了解群众盼点啥。当我一户户走访,发现有些贫困户住土坯房,屋顶盖着树皮,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有些贫困户家里还没有电饭锅和电水壶,做饭、烧水都靠柴火灶,生活十分不便;有些贫困户厕所就是几块木板挡着,便盆、冲水设施都没有。每次走访,都让我忧心忡忡。如果我们连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又如何谈起?

邀请自治区农科院科技特派员指导贫困户种植红薯

要想成功脱贫,就需要先保障好村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怀着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愁、谋福祉的理想,我主动争取和推进道路、人饮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工程保质保量完工,长久为民造福,沟滩、小思通屯道路于年底顺利实现通车。积极跟村干部动员群众开展危房改造,改厨改厕,宣传医疗保障和产业奖补政策,与龙头企业合作,为贫困户发放黑香猪、土鸡、杉木苗,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以上举措,切实改善贫困户生活生产条件,为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人有了知识,还怕贫困吗?教育扶贫是解决代际贫困最有效的方法。我来自农村,迈入中国农大校园后,在党和国家以及母校的关爱下,获得助学金和奖学金,我才有机会认真埋头学习,增长知识,不被生活拖后腿。看到新安村的小孩,我就再想一定不让他们因贫困而错过接受教育机会,要让他们在求学与奋进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安村的百姓们钱袋子鼓起来、米袋子富起来、小日子好起来。夜行有路灯、渡江有码头、健身有球场、娱乐有戏台、下雨不怕巷道泥泞、出门不怕道路不通。那些曾经带给居民生活不便的难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永远成为了历史。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稳定脱贫的有力抓手。只有产业扶贫出实招,新安村的脱贫攻坚才能见实效。”面对陌生的课题,唯有认真学习村集体产业如何发展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才能引导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我带着村干部和党员,将足迹踏遍贝江两岸,对村中现有资源和产业进行了精确考察,组织两委干部前往玉林市“五彩田园”、三江县布央茶园等地学习。虚心向镇领导、村两委干部学习,了解他们的想法,借鉴他们的经验,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继承和发扬上届扶贫工作队的好做法,我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动员,加强土地流转,实现小块变大块,整体招商引资,流转土地约亩。同时层层把关合作协议,做实做细做好,全面保障村民利益。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落地,主动协调解决企业与当地群众纠纷,确保项目经营环境良好。同时健全和完善村民合作社管理章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做到有章程可依,按规矩办事。

结合新安村实际情况,借鉴“塘约经验”,勇于探索,大力发展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等集体经济产业模式,践行土地流转、自主经营、与公司共同经营等发展方向,壮大村集体产业。截至年底,建成了亩小龙虾养殖基地和亩桑芽菜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62户,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4万元。

在建强组织、心系群众、久久为功的奋进下。年5月,新安村荣获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新安村村民合作社获得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荣誉称号。

为民解忧不负韶华

年6月11日,大雨滂沱,一声巨响,新安村长赖屯一户群众的三层高楼倒塌了,一家6口已安全转移,无人员伤亡。面对这种应急突发事件,如何限时予以有效处理,避免引发社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闻讯我马上驱车前往,只见当时围观群众非常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抖音、朋友圈铺天盖地,场面非常嘈杂混乱。我也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只见贝江河水还在冲刷着不稳定的岸边,岸边存在安全隐患。我立即组织两委干部疏散围观群众,拉起警戒线封锁现场,上报镇政府请求支援。

新安村村干和工作队员齐力搬木头、搭篷布,共同防汛

按照工作安排,对长赖屯开展防汛排险,大家穿着雨衣在沿江路边仔细勘察,是否存在裂缝、滑坡等险情。时间紧张,穿着皮鞋的我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水中前进着。为减少坍塌房子处土地再次被冲刷引发险情,我们积极搬木头、拉篷布,减少雨水冲刷,积极陪同领导安抚受灾群众的心灵,提供防灾救援物质,谋划善后工作,接受相关媒体的正面采访。经过一天的忙碌,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汗水和雨水交织,笑容浮现在脸上。

如何尽快帮助受灾群众新建房屋成为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我组织两委干部多次关心和慰问受灾群众,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积极争取相关补偿,探讨重建工作,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求援书,筹集重建美好家园的资金。多措并举,争取水利厅和中电亚洲能源项目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捐助资金,让群众顺利入住新房。同时争取到临时防护工程资金万元,修缮被冲刷的贝江河长赖屯段河堤;主动谋划修建防洪堤,全力保障长赖屯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到长治久安。

事后回想起母校的校歌“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和“团结、朴实、求是、创新”八字校风。他们承载了年来太多农大人数不尽的风雨兼程,这种根植于内心的精神的力量,不知不觉伴随着我成长,激励着我前进,践行“解民生之多艰”的使命。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深入基层脱贫攻坚已三年,回忆起那时衣服上沾满泥土、额头上渗满汗水、皮肤被晒得黑红的我,这是脱贫攻坚留下的美好印记,也见证我无悔的青春。

感谢母校的培养、水院老师的谆谆教导和给予选调生这么好的平台。作为一名工作近五年的选调生,个人感悟与学弟学妹们共勉:“惟奋斗者进,惟自律者强。在建党周年之际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勤学习,善思考,把读书积累的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真本事。谦虚为上,永葆敢闯敢拼的激情,始终将批评当作财富,在反思中健全自我,永怀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践行农大人的担当使命。”

编辑

田宇

责编

路嘉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rk/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