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遗址之新安县宝真观

本文作者为洛阳国宏投资集团高级政工师,潜心河洛文化和传统古村落,专著曾荣获省社科类一等奖。作者按:

历史文化遗址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如果要选择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代表中国的城市,我首选洛阳。她是一座古韵悠悠、底蕴厚重的历史古城,有千年的文明史、年的城市史、年的建都史。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源头,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

人们常说,“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难怪司马光曾由衷地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这是当代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爱好者,本人到洛阳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洛文化。现特整理出散落于田间地头、藏匿于街头巷尾或鲜为人知的洛阳历史个遗址系列,以期为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助一臂之力,今天推出洛阳个历史遗址系列今天推出洛阳个历史遗址系列之54:新安县宝真观。

宝真观坐落在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庙上村与梁村之间的山谷之中。

宝真观创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有“新安第一观”之称。年,被列入新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宝真观的建筑坐北朝南,有房屋27间,戏楼1座。整个道观依山而建,木架结构,灰瓦覆顶。

宝真观又称“养马观”,据《旧唐书》等史料记载,武德三年(年),唐高祖李渊命时任秦王的李世民率兵东征,大军驻扎在谷州(今新安县境内),为攻打磁涧、夺取洛阳做准备。李世民军队驻扎的地方,就在现在的宝真观及附近。

传说宝真观饲养过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战马,因此附近的村子曾叫做养马村,村中有古观,所以,宝真观又名养马观。在当地村民中还有宝真观内的柏树是由秦王李世民亲手栽植的传说,所以俗称“唐柏”。该柏树虽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围长三米有余。

在宝真观内,至今还留存当年李世民军队驻扎期间,所使用过的石磨、石碾等物品等,但由于由于年代久远,又无明确的史料记载,已无从考证。

关于新安县的来历,在五头镇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先有柏,后有观,然后才有新安县”的说法。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本汉旧县,属弘农郡。晋改属河南郡,后魏属新安郡。周武帝保定三年,省新安县,又于今县理中州。建德六年省中州,又置新安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谷州,贞观元年省谷州,新安属河南府”“新安县,畿。东至府七十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元年,移谷州治渑池,新安移入废州城,改属洛州。”

据《新安县志?文物胜迹》(新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年)、《洛阳乡镇概览?新安卷》(新安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年)介绍,宝真观“为唐贞观三年()建,明正德九年()重修。”

据现存观内碑刻《重修老君殿、玉皇殿、斗母阁、山门、庙院四周碑记》记载:“斯观建立千有余载,左青龙,右白虎,古柏罗列,金水环抱。……此盖唐太宗之遗迹,何可废也。”

作为新安县最早的道观,昔日的宝真观建筑宏伟,香火旺盛。然而,沧海桑田,世事沉浮。宝真观虽经多次修缮,但目前只保留下来了总体结构,在群山环抱之中默默讲述着传奇故事。

(注:本文在写作整理的过程中,参阅和使用了于春斌老师的资料和图片,在此表示感谢!)

最中原∣和1亿中原儿女在一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jq/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