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3至17日,建德市37名初中社会教师来到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目标:聆听专家讲座,建构社会学科教学的综合思维,了解综合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实施方法;结合本学科专题教学内容,赴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式研学,掌握PBL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我们从专家的讲座中,学到了新的教学设计,学到了新的教学思想,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收获满满,我们更信心满满,将这几天所学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之中,相信能结出满满硕果。
第一天,简短的开办仪式后,焦建英老师给我们作了《聚焦素养立意的历史与社会PBL研究》的讲座。从什么是PBL项目式学习,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式学习,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这三个维度阐述。让我们知道了缘由,更让我们增长了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开拓了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历史与社会学科是集知识和价值观为一体,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一体的人文学科。通过历史的知识的学习,学生既能学习历史知识,认识当代社会,又从中滋养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项目学习是很好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制定学习目标,确定相关问题,通过书本探究、实地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完成学校目标。
第二天,我们聆听了唐少华、蒋尔法两位老师的讲座,两位老师分别从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为大家在教学设计和思维课堂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讲述,听完两位专家的讲述后,深感我们的教学观念还需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需要不断丰富。
第三天上午,我们聆听了高凌老师的讲座——《立德与行生慧与学——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德慧课堂”的探索》。高老师从课程教材层面和课程价值层面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德慧课堂。还和老师们分享新教材调整的原则和一些细节,并鼓励老师们要多研究教材,借着新教材改革的春风努力提升自我。详实阐述了“德慧课堂”模式,“立德、立慧、立言”,教学需要“微创新”等观点,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启发我们应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场研学——良渚博物院PBL研究
下午,在焦建英老师带领下我们来到良渚博物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良渚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典型的例证。学员们分工明确,开展“实证中华5千年文明”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PBL研究。大家边听边拍,汲取有用资料,努力掌握PBL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第四天,我们聆听了王卫华与金霞两位老师的讲座,分别从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阐述。课堂追求:目中有形,心中有神,手中有法。课堂教学设计六要素: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评估、学习路径及学习材料。这些都给我们很多深思,今后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五天,陈新民教授的《综合性教学研究设计实施》让我们耳目一新,要让历史与社会学科绽放它的趣味性、人文性、生活性,这就势必不能割裂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综合思维,这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综合性教学便是站在最高峰,方能一览学科全貌,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我会多渠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同时多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综合性任务教学和理解性教学。
师生互动
认真研学
这次短暂的研学之行已经结束,但更长的研学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有太多的收获要回去好好整理吸取,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在不断改进运用今天之所学。我们砥砺前行,研学永无止境,我们一直在路上。
长按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