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年12月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西晋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其孝名为历代所传唱。
作品名称
卧冰求鲤
外文名称
Showfilialtoparents
作品别名
剖冰求鲤
创作年代
西晋
作品出处
搜神记
文学体裁
志怪小说
作者
干宝
典故出处搜神记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释义: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卧冰求鲤
至:极,很,非常。
慈:慈爱。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牛下:指牛棚。
炙:烤(肉);烤的肉。
幕:网.盖朱氏“求生鱼”“思黄雀炙”是乃病中不思食,故有此非常要求,又因王祥之至孝,故有“卧冰求鲤”。
晋书房玄龄等编撰《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王祥雕塑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二十四孝卧冰求鲤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卧冰求鲤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为24孝子之一,证明该故事从元代起传讲。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椹供亲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心忧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
新编二十四孝图
王祥,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继母朱氏,生子王览。朱氏偏爱亲生儿子,常令王祥干重活、吃糙饭。但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先
卧冰求鲤
尝后进。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继母。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临沂“孝悌里”犹存。
孝梯里中颂王祥,卧冰求鲤传四方。
一片孝心感继母,王览效法敬兄长。[3]
典故新编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王祥背着一大捆干柴,顶着大风,好不容易从山里打柴回到家里。他就觉得头疼发热,全身无力。刚一到家,他就异常难受地躺下了。刚过片刻,继母走进房内。“王祥,起来,快去给我和你父亲把炕烧热!”
“我,可是……”还没有等王祥把话说完,继母就大喊起来:“懒猪,还不快点起来干活!”王祥只好强打着精神起了床,按继母说得去做。
这时,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王祥父亲面前谗言道:“夫君,祥今不知怎么回事,异常懒惰。方才我发现他没有烧炕就睡大觉了。真是岂有此理!”父亲一听,立刻大发雷霆。他立即叫来了王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训斥道:“祥儿,今日你不干完活就睡懒觉。到底为何?”
“父亲,今日我……”王祥有口难言。平时,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从不顶父亲。
“以后不可这样,下不为例!”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继母感到心口忧闷,很不舒服。父亲叫来郎中,给继母号了脉。郎中开了药方,声称要治好这种病,只能喝鲤鱼汤才会见效。可是,到哪去买鲤鱼呢?这个寒冷的季节,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卖鲤鱼的。怎么办?大家为此都在发愁。这时,王祥二话没说,自己便独自一人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亲问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大冬天那里封冰,你去那里干什么?”
“父亲,你别管了!”
“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里玩了。你看看,要这孩子有啥用?这么多年,我看是白养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继母指着王祥说。
王祥来到河上,只见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时,王祥脱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一块冰。王祥敲开冰,只见冰下有好多鲤鱼。他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把鱼带回了家。“爸爸,有了,有鱼了,有鱼了!”
“哪来的?”父亲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就详细地介绍了得到鱼的过程。王祥的父亲和继母颇受感动,尤其是那继母,她羞愧不已,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娘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令人钦佩!这下,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一时间,三人欢乐地相拥在一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王祥一脉为琅琊郡王氏大族,虽非嫡系,然祖父王仁于东汉末官至青州刺史。东汉末年,琅琊王氏此支避袁曹乱不仕,虽不为赫赫高门,然诗书世家,三五十奴仆尚有。烧炕砍柴之事太过滑稽。
遗址景观孝园“在王祥卧冰求鲤之前,孝河本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而在王祥卧鱼的故事被千古传颂后,它便担负起了让孝文化像河水一样源远流长、滋润人心的任务”。王伟勋是王祥的第四十八代孙,对于孝河,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紧傍孝河而建的孝园里,记者看到了河边亭子里“晋元公王祥卧冰处”的石碑,碑后面刻着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据传,王祥卧冰处冬季河水不结冰,而其他水面则冰封如玉,“孝河凝冰”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原碑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立的,后来遭到毁坏,前些年村民们建造了这座亭子,又重新立碑。
十孔藕除了因王祥“卧冰求鲤”而闻名,孝河所产白莲藕也是一大特色,尤以肥、细、嫩、脆、甜最为出名。清咸丰年间,孝河白莲藕被钦定为御膳贡品。有趣的是,孝河藕与别处不同,不但清脆爽口,鲜美异常,而且比别处的多出一孔,为十个孔眼,传说这是王祥的孝心所化,多出来的孔,便是孝心。
年6月,孝河白莲藕被临沂市农业局评定为优质农产品,注册“孝河”牌商标。年,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莲藕之乡”荣誉称号,“孝河”牌白莲藕被授予“中国知名品牌”。[2]
孝友村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共有人,95%以上为王姓。孝友村沿河
孝友祠
而建,在临沂孝河边还立有一块石碑风雨守李处,据传这便是王祥守护李子树的地方。孝友村民风纯朴、孝闻天下,在孝河北岸的“孝友祠”,供奉着王祥、王览和王羲之的塑像。孝友村是为纪念王祥的孝和王览的友,嘉靖年间由双湖村改名为孝友村的。”王伟勋说。68岁的退休教师王孝俊是王祥的第五十代孙,年重新修建孝友祠时,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很多村民都会到祠堂去拜祭。清明前后,很多外姓人也来祭祀王祥,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接受教育。
传说疑点籍贯首先是王祥的籍贯。晋朝官至太保的只有王祥一人,是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市),并非宋朝临川人蔡为善在《卧冰池记》中及后世所传:“临川王家村人。”[4]
孝道其次是有关王祥的孝道。据《晋书》、《三国志》、《资治通鉴》载:“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继母朱氏遇之无道,祥愈恭谨。朱氏子王览年数岁,每见祥被楚挞,则涕泣抱其母,母以非理使祥,览则与祥俱往。及长娶妻,母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母患之,为之少止。祥渐有时誉,母深疾之。”“汉末遭乱,祥隐居庐江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魏)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委从州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曰:“临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祥始出任,年过五十矣。”后累迁司隶校尉、司空、太尉。魏相国司马昭进爵为晋王,司徒何曾、司空荀凯邀太尉王祥同去祝贺,何、荀见司马昭即拜,独王祥以长揖代礼。王祥说:“吾等魏之三公,王、公相去一阶而已,安有天子三公可则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我不为也!”司马昭也对王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晋代魏,以王祥为太保。“王祥所以可尚者,孝于后母与不拜晋王耳。”
以上是正史中有关王祥孝道的记载。在野史及其他资料中则有孙盛的《杂语》及《二十四孝图》详细记载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但未指称王祥为临川人及事发于临川。孙盛是东晋时候的人,其《杂语》曰王祥:“性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思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少顷,坚冰解,下有鱼跃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所致也。”年出版的《辞海》记载:“旧民间流传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发生地临沂:在临沂城北白沙埠镇,一条东西流向蜿蜒数里的小河穿镇而过,它就是王
王祥卧冰求鲤处(有石碑为证)
祥卧冰求鲤故事的发生地孝河,源远流长地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临沂,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推为二十四孝之首,影响最为深远。孝河因王祥卧鲤而得其名,孝河又称孝感河。据《临沂县志》记载,孝河发源于茶山南麓之桃花岭,东南流经孝友村,至诸葛村汇入沂河。
新安: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意外发现王祥祠堂及“晋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数通石碑。碑阳面刻“晋太保孝王祥之碑”几个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总管梁宜、达鲁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议大夫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崔帖谟尔普化书”小字。碑阴面有古诗一首:“为母卧冰希世有,龙天遗鲤感精诚。寄言天下为人子,永继王祥万古名。”据专家研究,“至正”为元顺帝时的年号,伯答罕、崔帖谟尔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应是元代官府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这里还发现“移建晋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为王祥五十一代孙王雅轩所立,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年)。专家称,王祥碑的发现再次印证: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发生地应该在新安。专家认为,西晋的都城是洛阳,而王祥在西晋担任太保之职,且洛阳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为王祥立碑,王祥后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种种迹象表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发生地应该在新安。
遂平:作为王祥卧冰求鲤故事的发生地,不仅有王祥墓和王祥祠遗址,还有大量的传说故事和文史资料可以互相印证。“卧冰求鲤”传说最早以民间故事和民歌的形式传承。“二十四孝有王祥,高堂本是继母娘。不幸继母身染病,终日卧病在榻床……净光身子寒冰卧,喜得红鲤精一双。继母喝下鱼汤后,病情见轻喜心上。王祥卧冰一段事,万古千秋美名扬。”这首由民间艺人传唱的《王祥卧冰歌》曾在遂平广为流传。年,遂平县委宣传干部杨忠欣,根据一位叫刘保运的民间艺人的传唱将此歌收录进了《遂平县志》。清代《遂平县志》对王祥“卧冰求鲤”的传说都有记载,福建省泉州市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闽王氏族谱》对王祥出生于吴房(遂平)卧冰求鲤也有记载。遂平县作协主席王中明认为,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年左右的遂平。他认为,除了王祥墓外,至少还有三点能说明王祥卧冰发生在遂平。首先,遂平是古房地,汉高帝于此置吴房县。据《王氏琅琊祖金陵祖世表》载:王融,字巨伟,居吴房,官至南康尹。初娶贾氏,生子祥(三十一世也,以卧冰求鲤,二十四孝之一),继娶朱氏,生子览。当时,王祥一定跟着父亲居住在吴房。属汝南郡的吴房治所,是兵家常争之地,战争连年不断,民不聊生。王祥的弟弟王览6岁的时候,其父王融在吴房去世,王祥只好扶母携弟,去朱氏的老家庐江避乱。据《晋书》及有关资料记载,王祥扶母携弟去往庐江后,一住就是二十年(也有说三十年的)。由此可以推算王祥从庐江避乱,到被举孝廉,当上徐州的别驾,正好五十多岁。王祥被举孝廉当上别驾后,王祥的孝行,便在吴房和庐江等地渐渐流传开来。王祥不仅加官晋爵,位列三公,还在死后被赐谥号元,册封睢陵公。其次,有关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许多先哲都给过赞美,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别的不说,柳宗元在他的《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里这样赞扬王祥:“故友仍同里,常僚每合堂。渊龙过许劭,冰鲤吊王祥。”王中明认为,故友、同里……许劭、冰鲤、王祥同时出现在这里,很可能就是柳宗元认为,许劭和王祥是汝南郡的同乡。第三,王祥是个大孝子,还是通过举孝廉出来做的官,所以王祥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王氏的名声。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支配,王祥的子孙也一定会在王祥死后,把他葬于吴房,陪伴长眠于吴房的父亲。万泉河,穿越遂平县和兴乡金刘村王庄和刘店村,这条和幸福河相交,东西流向、蜿蜒数里的河流,也因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卧冰求鲤”而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立于王庄村西南米处的万泉河边。这座桥就叫王祥桥,石桥西的河面就是王祥卧冰的地方,那儿有瓢那么大的地方从来不结冰。自从王祥卧冰用身体暖化厚冰,为他继母求得鲤鱼后,那里的河面就再也没结过冰,成为这里远近闻名的一大奇观。
墓地疑点荥阳说河南省荥阳王祥墓在《荥阳县志》、文物志中均有记载。墓冢呈圆形,高8米,占地1.76亩,位于高村乡高村第五村民组耕地区内。在墓地东北不远处,原有一座始建于唐、重修于元的古典建筑群广孝寺,内有王祥卧冰求鲤画像石刻碑一通。据传,此碑高2尺7寸、宽1尺5寸,原立于王祥墓前,建寺时移到这里。
新安说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意外发现王祥祠堂及“晋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数通石碑。专家称,王祥碑的发现再次印证: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发生地应该在新安。
此次文物工作者在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王祥祠堂旧址发现石碑一通,碑阳面刻“晋太保孝王祥之碑”几个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总管梁宜、达鲁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议大夫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崔帖谟尔普化书”小字。碑阴面有古诗一首:“为母卧冰希世有,龙天遗鲤感精诚。寄言天下为人子,永继王祥万古名。”据专家研究,“至正”为元顺帝时的年号,伯答罕、崔帖谟尔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应是元代官府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这里还发现“移建晋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为王祥五十一代孙王雅轩所立,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年)。
专家认为,西晋的都城是洛阳,而王祥在西晋担任太保之职,且洛阳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为王祥立碑,王祥后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种种迹象表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发生地应该在新安。
遂平说遂平县和兴乡金刘村王庄和刘店村的王祥墓直径约有12米,高约3米,旁边有棵柏树。王庄村的王德重老人告诉记者:“王祥墓旁边原来就是王祥祠,墓前原来有两块石碑,再旱的天,这块石碑上也会往下滴水。”王祥墓前的石碑和王祥祠年扒庙建学时被拆掉了。如今,这两块石碑被竖在年在王祥祠原址上重建的王祥庙内。王祥庙坐北朝南,大殿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大殿屋顶由四根朱红色的柱子支撑,房梁檩条笔直排列,雕有祥云和游龙,画工精细,色彩鲜艳。殿内高约3米的王祥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大殿左右两侧墙壁上各有一幅图画,分别是“卧冰求鲤图”和“加官进爵图”。正殿前右侧竖有两个石碑,一大一小,一个呈黑色,一个呈土黄色。黑色的石碑碑文上记载有“祥,晋人也……”,是民国三年王祥的百代玄孙为其整修墓地而留下的佐证。另一个土黄色的小石碑上刻有王祥的半身画像,顶端有一只仙鹤叼着一条鲤鱼,据考证是隋朝时期镌刻的石碑。据王文广说,这两块石碑就是原来王祥墓前的石碑。年,当地一个叫王天义的老汉和几个儿子在家门前的水塘里打捞出了这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才重见天日。王文广告诉记者,年,遂平县政府和当地群众曾收集到四块石碑。这其中有王天义父子从淤泥中打捞出的两块,还有一块被王庄人收藏,上面刻有“皇帝万岁”字样,背景为二龙戏珠、祥云图案。另一块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后来被王庄人扎根脚时埋在地下。
王祥“卧冰求鲤”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民间甚至衍生出“王祥墓前出瓷器”、“王祥墓上骨碌治腰疼”等光怪陆离的传说。围绕王祥墓的种种离奇传说,印证出王祥卧冰的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也折射出当地百姓对孝文化的推崇。每年农历春节,当地乡民会到王祥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他们希望子贤孙孝,平安幸福。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王祥庙还会举行庙会。这一活动从晋代开始,延续至今。
后人评说王祥的母亲去世后,有了后母朱氏。后母不慈爱,在王祥的父亲前数次说他的坏话。谮是诋毁的意思。由于这样,王祥又失去了父爱。一次,后母想要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就脱下衣服,躺卧在冰层上来求鱼。冰忽然自己化开,有双鲤跃出。王祥捉到两条鲤鱼,归家供养后母。据说,后母不断刁难王祥,她要王祥捕捉黄雀烤给她吃。这是个很难做到的麻烦事情,但是由于孝的感应,许多黄雀又自动飞到王祥的帐篷中,王祥又过了一坎。后母还是不放过王祥。家里有一棵果树,据说是李子树,果实快熟了,后母要王祥看守着,不能让一颗果实掉到地上。因此遇到刮风下雨之时,王祥就会奔向果树,抱着果树哭泣,哀求果实不要掉落下来。人心终究不是铁石浇铸成的,王祥的后母终于被一次次的孝行所感动,终至羞愧自己的行为,最后把王祥看成自己亲生的一样。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个主题反复渲染,便是感应,孝子的孝行会感动天地万物,并且得到好的回报。这则故事亦是如此,《卧冰求鲤》的故事再次为孝的感应提供了又一个例证。当然,这些感应的故事大多经过了加工、放大,故不必当真,但是从中可以抽取出一种核心的、合理的智慧,那就是侍奉亲人要顺从、宽容、忍耐,哪怕在刁难、刻薄之下,也能用自己真诚的孝行来化而解之。
另外这一则故事还突出了又一个主题,即子女与后母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这样的家庭中怎样来行孝呢?应该像虞舜、闵子骞那样,用自己的孝行和睦自己与后母、父亲以及同父异母兄弟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在《颜氏家训·后娶》中有专门的论述,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谈的,即告诫子孙,对于丧妻后再娶的事情要特别慎重。他举出好多的例子,其中说到周宣王时候的重臣尹吉甫有个长子叫伯奇,他的后母在父子之间挑拨离间,说伯奇对她有邪念,其父一怒之下将其放逐。伯奇作了琴曲《履霜操》表明心志。其父感悟,射杀了后妻,父子归好。比如又说到,曾子的妻子死了,他拒绝再娶,并对儿子说: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有意思的是,西汉成帝时候的大臣王骏丧妻,也终身不娶,谓人曰:我不及曾参,子不如华、元。华、元,是曾子的两个儿子曾华、曾元。
在传统的《二十四孝别录》中还有一则《护兄感母》的故事,也与王祥有关,可以一起通读:王祥弟览,字元通。母朱氏,遇祥不慈。览年四岁,见祥被挞,辄流涕抱护。及长,朱虐使祥妻,览妻亦往。祥渐有时誉,朱益恶之,乃祥。览知取饮,祥固争之,不与。朱恐览饮,急倾去。自后食,览必先尝,坐卧必同处。朱感而悔,爱祥如爱览。故事很生动,就是21世纪的现代人读一下,恐怕也颇能触动情怀。王祥之同父异母弟王览,在四岁时候,见到其兄王祥被母亲鞭挞,常流着眼泪抱住王祥护卫哥哥。等到长大了,都娶了媳妇,朱氏虐待王祥之妻的时候,王览之妻也前往保护。王祥渐渐在当时有了声誉,朱氏更加厌恶他,于是想用毒酒杀害王祥。王览知道这件事情,便想取而先饮,王祥极力争夺,不给其弟。朱氏恐怕自己亲生的儿子王览饮了毒酒,急忙倒掉。从此以后,每次饮食,王览必定自己先尝一下,坐卧必与其兄在一起。朱氏终于感动而后悔,爱王祥也就如同爱王览一样。王祥、王览用自己的孝悌感动了母亲、感化了母亲,使得她重新回归到一个做母亲应该有的道德轨道上来。此中看到,孝子的感化力量是无穷的。
传承意义“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当初想要重建孝友祠,主要就是想起到教育警示后人的作用,弘扬孝文化。中国正在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尚未完善,绝大多数老人仍靠子女晚辈赡养,提倡孝道、尊敬老人仍然是个现实问题。弘扬孝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王孝俊说。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临沂,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推为二十四孝之首,影响最为深远。王祥以孝事亲的行为,规范了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为了弘扬孝文化,白沙埠镇每年春秋期间,都会组织全镇中小学生接受传统孝文化教育,讲孝事、读孝书、听孝课、扬孝风,使孝道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