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御医文化之十一新安ldquo固

明代中期中医界东垣甘温学风备受冷落,而丹溪滋阴学说却极其受捧,此时“用药偏于苦寒,常致损人脾胃,克伐真阳,形成了苦寒时弊”,在这种时弊背景下,促使温补脾胃之法,也就成了力挽狂乱的必然治法。

汪机此时首倡“营卫一气论”,认为“人体有卫气和营气,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营卫皆一气能化”,“阴不足便是血不足,阳不足便是气不足,补阴以益血,温阳以养气,使气血无所偏倚,则气血调和,邪不为害。”汪机主张培补气血的观点偏重于气的调理,他对气的理解主要是“营中之气”。他认为丹溪所说“阳有余”是指卫气,“阴不足”是指“营气”,故汪机倡言的补气为“营气”而非“卫气”。

汪机受于家父汪渭“病当升阳,治法则从东垣;病当滋阴,治法则从丹溪,不可南北异宜而不化”的补气、滋阴融合运用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辨证论治,重视脾胃,但不采纳东垣升阳辛散的治则;他重视养阴的观点,又不主张养阴而泄火的治法,而独自形成了一个以调养气血,培护元气的学术流派,即“固本培元派”。

汪机临症,善用人参、黄芪。汪机《石山医案》共收案例,所用药物96种,用药总频次为7次,其中人参、白术、当归、甘草、黄芪、陈皮、麦冬等7味,可认为是汪机的“核心药物”。

汪机认为的“固本培元”中的“元”是后天脾胃之本元,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命之运动在于气”,人参、黄芪功在补气。汪机用药还善用丸膏,“丸者缓也”,“胃虚非汤药所宜者”,丸剂服后有胃肠道化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其医案涉用丸膏方有40多例。汪机惯用先以汤药治标,再配丸药调其本,相得益彰。汪机用此“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以后的医家受到他的影响并善于温补,便形成了“固本培元”派。

汪机门人汪副护继承他的观点,临证治病,以扶元气为主,并自号“培元”;他的族侄汪宦强调惜元气、重根本,擅用参、芪,传于门人御医徐春甫;徐春甫便以胃气为元气,“调理脾胃以安和五脏”,临床多立足“脾胃元气”,临床善用术、苓、参、芪等药,同时承认肾精的重要性;汪机的再传弟子休宁人孙一奎则还重视脾肾同治,这样大大促进了固本培元派的发展。

(胡永久冯淼鑫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anxianzx.com/xahj/7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